关于“同名专辑控”:从 American Football 最新同名专辑说起

撰文: 袁智聪
出版:更新:

【选择性失聪】同名专辑,英文是 self-titled album ,即是沿用音乐单位名字来作为专辑名字。通常音乐艺人/乐队在其 discography 的录音室专辑名单上,只有一张同名专辑,以免出现混淆。然而一连发表几张录音室专辑也是同名专辑,那又是甚么玩法?这正是我所说的“同名专辑控”。从英国 progressive rock 名团 Genesis 前灵魂人物 Peter Gabriel到美国伊利诺州厄巴纳 emo / post-rock 乐队 American Football ,都是“同名专辑控”。

过去一个多星期其中一张叫我听得最多的唱片,定是美国伊利诺州厄巴纳乐队 American Football 的第三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从在音乐串流平台上先听为快,到购来其实体粉蓝胶唱片,仍让我听得乐此不疲。

作为 American Football 自五年前重组之后所发表的三年来全新专辑,带来是如斯美好而高质的 emo / post-rock / dream-pop 的歌曲,又找来加拿大蒙特利尔独立摇滚乐队 Land of Talk 主将 Elizabeth Powell 、 美国田纳西州另类摇滚乐队Paramore 主唱 Hayley Williams 、 英国 shoegaze 先锋 Slowdive 的 Rachel Goswell 这三位女声客串跟其灵魂人物 Mike Kinsella 合唱,这毋庸置疑是一张教人为之赏心悦目的专辑。

风格介乎 emo 与 post-rock 的美国伊利诺州厄巴纳乐队 American Football (互联网图片)

当 American Football 在去年12月释出先行单曲〈 Silhouettes 〉及发布第三张专辑 teaser 预告时,我们亦得悉乐队再次会出版一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也是说他们的三张录音室专辑都同样唤作《 American Football 》,从而好让我把 American Football 加入“同名专辑控”乐队/乐手系列。

先说 American Football 是一队近代的传奇性乐队:1999年他们出版了首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翌年便告解散,只曾昙花一现地留下一张 EP 与一张专辑,跟著 Mike Kinsella 以 Owen 名义作个人发展。然而就在 American Football 名存实亡的时候,其首张专辑里介乎 emo 与 post-rock 甚至有点 jazz rock 的声音,乃得以被乐迷大为追崇,让 American Football 成为一队“传说中”的乐队。

1999年 American Football 首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LP1)
2016年 American Football 第二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LP2)
2019年 American Football 第三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LP3)

直到2014年,首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 由 Polyvinyl Records 再版发行,而 American Football 亦在同年重组举行巡演;继而在2016年发表复合后乐队的第二张专辑,唱片名字同样也是《 American Football 》。所以他们的第三张专辑已是其第三张同名专辑,连唱片封面上的字体设计( typography )也是一式一样。何况首张同名专辑与第二张同名专辑封面的图片,又是摄于同一间房子;所以来到其第三张同名专辑, American Football 已有了一点变化演进——唱片封面图片已不再是那间房子,而是换上一片天空,也没有了保留图片上下留白的平面设计。

American Football 三张专辑也是唤作《 American Football 》,仿佛是看到一队乐队的执著。那么三张专辑如何区分呢?2009年 American Football 的首张同名专辑是 LP1 ,2016年的第二张同名专辑是 LP2 ,新发行的第三张同名专辑是 LP3 ,都是业界与乐迷对其专辑的暱称。

同名专辑,英文是 self-titled album ,即是说专辑的名字也等同音乐单位的名字,唱片封面上与封套脊位只见到音乐单位之名称而已;某程度上同名专辑也算是“无题”,但因为唱片工业体制里专辑要有个名字,所以就以该音乐单位来命名。

+25

据我的非正式统计,很多同名专辑都是音乐单位的首张专辑来。第一次出版专辑嘛,那就以自己的名字来作为唱片的命名,首张同名专辑仿佛是简单直接的自我介绍,例子不胜枚举,随口数数已可说出 Elvis Presley 、 Bob Dylan 、 Joan Baez 、 The Doors 、 Led Zeppelin 、 Santana 、 Neil Young 、 Kraftwerk 、 Lou Reed 、 Roxy Music 、 Faust 、 Emerson Lake & Palmer 、 Black Sabbath 、 Queen 、 Kiss 、 Peter Gabriel 、 The Clash 、 Blondie 、 Pretenders 、 Iron Maiden 、 Madonna 、 The Smiths 、 The Stone Roses 、 The La’s 、 Elastica 、 Garbage 、 Foo Fighters 、 Weezer 、 Placebo 、 The White Stripes 、 Gorillaz 等经典名字的首张同名专辑来。(也想起美国 indietronic 乐队 +/- (即Plus/Minus),他们在2002年发行的首张专辑唤作《 Self-Titled Long-Playing Debut Album 》,似是在讽刺这个唱片工业的传统。)

有些音乐单位发展了多年、出版过多张专辑后,却又会忽然发表一张同名专辑,著名作品有The Beatles的1968年同名双专辑《 The Beatles 》(又名《 The White Album 》) 、 Metallica 的1991年第五张同名双专辑《 Metallica 》(又名《 The Black Album 》)、 Blur 的1997年第五张同名双专辑《 Blur 》等。何以中途来一张同名专辑?说不定是一时想不出专辑名字,又或者是这次的音乐风格好能够代表自己吧。

通常一个音乐艺人/乐队,在其 discography 的录音室专辑名单上,只有一张同名专辑,以免出现混淆。然而一连发表几张录音室专辑也是同名专辑,那又是甚么玩法?这正是我所说的“同名专辑控”。

前英国 progressive rock 名团 Genesis 的灵魂人物 Peter Gabriel ,便是经典的“同名专辑控”。

1977年的 Peter Gabriel。(互联网图片)
1977年 Peter Gabriel 首张同名专辑《 Peter Gabriel 》( Car )
1978年 Peter Gabriel 第二张同名专辑《 Peter Gabriel 》( Scratch )
1980年 Peter Gabriel 第三张同名专辑《 Peter Gabriel 》( Melt )
1982年 Peter Gabriel 第四张同名专辑《 Peter Gabriel 》( Security )

随著 Peter Gabriel 在1975年脱离 Genesis 作单飞发展,他以艺术摇滚唱作歌手姿态先后在1977年、1978年、1980年及1982年所发表的头四张个人专辑,都是唤作《 Peter Gabriel 》,他一连出版了四张同名专辑也成为一时佳话。不过每张都有其暱称(通常是取材自其唱片封面设计),如1977年的是“ Car ”、1978年的是“ Scratch ”、1980年的是“ Melt ”、1982年的是“ Security ”(来到音乐串流时代这几张专辑已被唤作《 Peter Gabriel 1: Car 》、《 Peter Gabriel 2: Scratch 》《 Peter Gabriel 3: Melt》《 Peter Gabriel 4: Security 》)。直至1986年他出版第五张个人专辑《 So 》,才是他首次有名字命题的专辑来,此专辑也为他取得重大的商业成就。

那么美国洛杉矶另类摇滚乐团 Weezer 又算不算“同名专辑控”呢?没错他们已先后发表过六张同名专辑《 Weezer 》,但大多数都不是连续地出版,而且他们的同名专辑又早有“颜色专辑”的称呼方式,所以来得并没有那么 control freak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