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龙20】医生跑手.冷静思考 迅速决策

撰文: 区嘉俊
出版:更新:

跑步是运动,也是连结。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于是,《香港01》忽发奇想,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逢星期日出现在“跑手接龙”的受访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个故事,记者整理访问资料后,会以受访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连结里,你会成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吗?今天第20期,承接上一期主角、状元跑手James,今次是他的师姐,同是医生的Heidi。而且,她是4x1500米香港纪录保持者之一。

跑步比定向变数少和容易掌握状态。(相片由Heidi提供)

我是麻醉科医生,也是跑手,更是野外定向选手。中四加入香港田径代表队,读大学时初次接触定向,表现却未如理想,10公里最佳成绩为38分56秒的我,大感挫败。

定向比赛每一次也有美中不足,正是吸引Heidi继续参加的原因。(相片由Heidi提供)

跑步是挑战极限,务求以最短时间完成特定距离;定向则充满变数,既要跑,又要动脑筋,一次失误、一次犹豫,都会影响赛果。就如5月的意大利世界排位赛,我一直名列前茅,可惜一次换图失误便花掉很多时间,名次一落千丈。当麻醉科医生跟定向比赛一样,要在短时间寻找方案和下决定,病人生死就在弹指间。

Heidi在替病人进行全身麻醉。(受访者提供)

很多人觉得麻醉科医生在麻醉病人后便离开手术室,实情是整个过程也要伴在左右监测病人。麻醉方法大致有三种,分别是全身丶半身和局部麻醉。进入手术室前,我会根据病人的病历、年纪和手术类型等决定麻醉方法,例如年纪大、心肺功能差,全身麻醉的风险较高;又如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半身麻醉可能不适合。手术时,我会一直观察病人的维生指数,若有突发事情例如血压或血含氧量突降,我要迅速找出原因,一一拆解,再下对策。

有些手术做过很多次,但每次也是独特的。因为每个病人对药物反应也不一样,所以同一种手术也充满变数。麻醉科医生追求的就是稳定,让病人平安完成手术。同样地,定向比赛也追求稳定,不是爆炸力。两者遇到突发事故也要冷静,在最短的时间找出解决方案,把影响降至最低。

Facebook群组 : 跑手接龙

2016年的渣打马拉松10公里赛,Heidi夺得全场女子总季军和组别亚军。(相片由Heidi提供)

【跑手接龙】每个跑手都是故事 就从01开始

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既然如此,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游戏就从《香港01》开始……(按此观看所有“跑手接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