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龙19】状元跑手.会考8A 初马Sub3
跑步是运动,也是连结。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于是,《香港01》忽发奇想,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逢星期日出现在“跑手接龙”的受访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个故事,记者整理访问资料后,会以受访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连结里,你会成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吗?今天第19期,承接上一期主角、正能量跑手陈嘉威,今次是他的学生和战友James。大家快来叫声占士医生吧!
成功靠天才?就算基因多优秀,没努力过也不会成功,就像读书与长跑,只有投放大量时间和精力,才有好成绩。
中五拔尖读医科 训练半年战初马
中三上学期,全级考120名以外,再不努力便难以选读心仪科目,所以我每日花9小时温习,每朝6时起床做过往的试卷,午饭时间偷偷拿着三文治到图书馆温习,放学后再念书至凌晨,上洗手间也书不离身。日复日,到了中五,我终于考全级第5,会考更取得8A1C,如愿拔尖入读港大医科。
5年医科课程非常艰苦,每周上课40小时,整天被书本包围着。大学生活就是如此?只跑过10公里的我,4年级时决定用半年时间挑战马拉松,我只求无憾。
训练前,教练家威和我把目标时间定于3小时内。当时我10公里的最佳时间是40分钟,要用这速度连续跑3小时,实在没信心,但教练不会空口讲白话。每次练习后,我们会记录步速、时间和感觉等,然后检讨和修正。因职业关系,我很重视细节和判断,例如阿基里士腱痛,会先思考生理结构和成因,再诊断有否发炎、是否需要减训练量或使用冲击波治疗等。身为运动员当然有激情,感到状态良好便想跑得更快、更多,可是训练不止一次,今天激情会影响明天练习。
从医后继续跑 盼跑海外赛事
训练半载,我站在渣打马拉松的起跑线上,随枪声起跑。头20公里用每公里4分5秒的步速跑,感觉非常良好,到了30公里也保持速度,直至35公里终于“撞墙”,最终靠意志支撑到终点。冲线一刻,我擡头看看计时器,被成绩吓了一跳,我的完成时间是2小时47分钟14秒,在香港跑手中第11、分组第18名!赛后一周,我在疲倦中度过,我感到这赛果不是虚幻的。很多人说21岁还未到高峰期,往后的成绩会更好;我认同这一点,所以在忙碌的工作中,一定会抽空练跑,但愿可以跑海外马拉松,改写pb(Person Best,个人最佳)。
Facebook群组 : 跑手接龙
【跑手接龙】每个跑手都是故事 就从01开始
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既然如此,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游戏就从《香港01》开始……(按此观看所有“跑手接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