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丝.影评】如果阿爸系女人——跨性别者出柜必然的家变阵痛

撰文: 电影神搜
出版:更新:

荣获第 55 届金马奖最佳男女配角提名肯定,港片《翠丝》(《Tracey》) 由去年才在第十一届鲜浪潮国际短片节中,以短片《浏阳河》赢得最佳导演和“鲜浪潮大奖”的新锐导演:李骏硕执导。

本片剧情描述拥有老婆和一子一女、家庭看似幸福美满的眼镜行老板佟大雄(姜皓文饰),某日接获电话得知昔日好友阿正的死讯,而电话那头的男人叫阿邦(黄河饰),是已逝阿正在英国的合法伴侣,带著骨灰准备回港安置。随著昔日好友情人的到来,某日大雄偶遇他和阿正的昔时好友,曾为粤剧花旦的打铃哥(袁富华饰),他们往日的情谊渐渐被勾勒出来,大雄也被迫面对自己内心最幽深的秘密,他会选择继续逃避,或是全盘托出?

一个藏在“美满”下的暗涌,一触即发。(《翠丝》剧照)

跨出那一步

《翠丝》有个非常切合时事的主题:身为一个人,我们究竟能否自在无碍的做自己?如果“做自己”会影响到别人甚至伤害你的家人、朋友,你还要不要做自己?

(《翠丝》剧照)

在今年金马奖入围影片中,《谁先爱上他的》用轻喜剧的形式去包装严肃的议题,带我们看到同志的爱与他人并无不同,爱就是爱,无关性别,只关乎爱;《翠丝》则更大胆触及华语电影少见的跨性别题材,经由导演对男主角的身世挖掘,从黄河所饰演阿邦旁观者角度,去把这个生理男、心理女的主人翁,他所有的认同迷惘和生存困境,有节制不煽情的揭露出来。

尽管我对阿邦这样一个好友的情人的角色,用著几乎说教者的姿态,半逼迫的要大雄 come out,感到有点太过和刻意,然而若往深处推想,阿邦给自己安置的角色,脑内或许会搭建一组“如果阿正在世,也会希望大雄这样做”的控制台,导引大雄走出舒适圈,做出跟阿正一样,不继续待在暗处的决定。

▼《翠丝》荣获第 55 届金马奖最佳男女配角提名肯定,点图欣赏更多精彩剧照▼

+6

打破束缚,面对真我

光有阿邦这个外人的推促,大雄决定做自己的动机仍然不够,于是导演安排了昔日的粤剧名旦打铃哥,旁敲侧击出大雄隐约的不安,迫使他做出必须改变的决定。当打铃哥问大雄有一子一女应该很幸福美满吧,大雄笑答:“不知道耶!”

(《翠丝》剧照)

他对自己的现况是否真正满意,似乎是个问号,显然这个他自己口中觉得应该要向上天感恩的家庭,其实仍著有著些许问题,诸如老婆(惠英红 饰)看似有著控制欲,连佣人房间有保险套都要管,大声嚷嚷著:“这间屋子是不可以有性欲的。”

无论自己或女儿婚姻出现问题,都选择隐忍,选择继续维持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的假像。老婆知道是假象但她选择不拆穿,大雄知道这不是真相但他非要忍到最后一刻才原形毕露,打铃哥经由友人阿俊和阿邦之手,联袂打造出一个货真价实的女人样貌,映照出先前大雄在自家眼镜行仪器中无能望见、而今却无比清晰的“远景”。

那一夜大雄做了真正的女人,有了大口呼吸的自由,也无惧旁人的眼光,然而好景不常,随著突如其来的噩耗,自己女人样被儿子撞见,他终将直面跟老婆摊牌的命运。

你只是病了──

犹记老婆先前还暗示先生是否有男人之时,大雄坚称自己没问题,然而当大雄说出自己是女人时,老婆直觉认为老公只是生病了,可以“一三五你作女人,二四六我做女人”来“治好”这种只是一时贪玩的毛病,甚至到最后,她仍坚信老公只是一时迷惘,即便离开家许久,倦鸟终会知巢复返的。

其实真人版翠丝的故事,部分也如电影情节般。(叶志明 摄)

然而对大雄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也不是病,他需要的只是理解和包容。在和老婆激烈的争吵后,我们看到的是女儿哭坐在楼梯上,儿子根本不愿回家,即便他先前脸书换上彩虹图像──支持平权的最大表征,他仍觉得父亲那样“不正常”的家人,不应该是自己的家人。

跨性别题材电影《翠丝》将于11月22日上映。(剧照)

电影借由这样的讽刺,去重打儿子一个嘴巴,先前还怒骂不让姐姐离婚的妈妈迂腐,但面对“做自己”的父亲,儿子的心态却没有想像中开明,许多事情我们知道却很难做到,尤其当自己身为当事人的时候。

像大雄这样明知自己不爱女人却仍要跟女人结婚的人,当然自私,甚至最后毅然决定离婚,连一点爱的情面都不留的行径,多少令人觉得残酷不仁;然而若阿邦先前认为大雄欺骗自己老婆家人的行径太自私,是否也是因为他认为的家人,是可以彼此共享秘密的,他才选择全盘托出──伤害或许一时,阵痛过后,我们才能真正得到蜕变的勇气,和可以继续前行的力量。

(《翠丝》剧照)

亲人的认同与支持是最大的力量

就像影片没带到儿子质问老爸为何这样,却用一张戏票,串起父亲和母亲的短暂凝视,一份戏假情真的证明。在那之后儿子也慢慢了解母亲勉力维持家庭“完整”的艰辛,是因为她有著和姐姐一样不戳人痛处的柔软心肠,才有那场暗夜家中两人和解过后啜饮红酒的深情相拥。同时也是因著大雄内心希望眼盲母亲,能感受到自己真正的轮廓, 一种做女人的义无反顾,惟有得到同为女人的母亲支持,他才能放心、放手、放胆去做。

母亲口中的“不管男人、女人,都是我的孩子”,无疑是最好的定心剂,一如我们在《谁先爱上他的》邱泽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紧紧抱拥,两部电影都借由母亲的言说或动作,把孩子形塑成一个温暖丰润的,人的形貌,让我们有一个无论是对同志或是跨性别者,都能更为公允的视角,也传递出不可磨灭、令人动容的普世价值。

延伸阅读:

【影评】《谁先爱上他的》是谁先爱上他的?我们都学会了爱

【影评】《不思议女人》不仅为爱奔走,更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

【本文由“电影神搜”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