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湾,没有港铁的社区,时光停留在30年前,人、事、物,充满情怀。走在横街窄巷,满是惊喜。跌打医师是黄飞鸿的徒孙、钟表工匠的工具、60年的豆腐石磨…… 故事和人情,俯拾皆是。城市不只是计算和数字,老香港不是在回忆,而是在眼前。我们走得太快,还是土瓜湾步速太慢。赶在重建,港铁来临前,为时代留下注脚。尘封的物件与长居的街坊,社区是人和物的结合,不是官方抽空的小区,只在地图轻轻画出。拆掉容易,营造难,珍惜眼前,城市为谁而建呢?摄影:马熙烈撰文:袁智仁
传统饼店售卖7元的拜神包。老板说:「这是豆沙馅,旧区多人用来拜神,不要买来吃。」(马熙烈摄) 裁缝罗先生的楼梯店月租不过1400元,重建后难寻平租舖头。挂在店内的镜子镶在胶模中,土瓜湾昔日亦是生产塑胶制品为主的工业区。(马熙烈摄) 祥发整表是楼梯舖,老板的维修钟表工具齐全,单是掀开表盖工具都有两种,应付不同款式的表。老板如大厦保安,熟识每位老街坊。(马熙烈摄) 扎着头发的Singh是印度的锡克教徒。他住在土瓜湾4年,贪其方便,很多乡里住在附近,重建来临,却没有想过何去何从。(马熙烈摄) 贵记豆腐开店50多年,婆婆已过90高龄。她说:「市区豆腐店的数目少过一对手的手指。」豆腐用石磨制作,而维修石磨老师傅就在附近崇志街开工场。(马熙烈摄) 报纸档售卖老式杂志,便利店都找不到。报贩姐姐兼职执纸皮,其时街坊会自动帮手看档。她担心重建后春田街的回收店被迫结业,执纸皮收入也受影响。(马熙烈摄) 财记夫妻档,售卖旧式的杂货,包括︰臭丸家常用品。(马熙烈摄) 庇利街的旧式士多,售卖旧式零食,街坊爱在此谈天看士多猫。(马熙烈摄) 黄俊师傅,黄飞鸿的徒孙,有百多种药方对症下药,担心重建后的安置问题。(马熙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