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将小朋友的懒音当作黐脷筋|博士妈妈

撰文: 博士妈妈
出版:更新:

许多家长误以为小朋友咬字不清便是有“懒音”或“黐脷筋”。对小朋友来说,这些发音问题不但影响表达能力,亦有机会影响予人的观感,如不正视问题,更有机会影响其结交朋友及学习表现。

真正的黐脷筋是指舌根拉住舌尖,令舌尖不能向上,许多人所指所谓“黐脷筋”多指是说出一些舌齿音(/ s /、/ ts / 及 /tsh/)时把舌头从牙𫄤间伸了出来(dentalization);而不是真的因“脷筋”短而影响发音。其实,真正“黐脷筋”的人数目不多。

记得有一次到一间小学为一位小朋友进行言语治疗评估,并发现他的舌齿音即s、ts及tsh声音说不正,有点伸出脷的习惯,我们评估他有构音障碍。但当我们邀请妈妈前来观课、了解孩子的情况,那位妈妈却坚称孩子只是“黐脷筋”,并拒绝进行言语治疗训练,更说打算替孩子找医生剪脷筋,以解决问题。

于是,我惟有花尽唇舌向这位妈妈解释,她的小朋友并非“黐脷筋”,如无故接受剪脷筋的小手术,小朋友既要挨痛,亦无法改善发音问题。后来这位妈妈终被说服,接受言语治疗训练,而她的小朋友很快亦改善了构音问题。

除了小朋友之外,亦曾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爸爸向我求助,进行言语治疗训练。他的懒音问题很严重,将n音、ng音及k音t音尾音倒乱。我好奇问他,为何突然打算接受训练?这位爸爸说,原来是他的儿子在学校学懂了正确发音后,回家经常“教训”父亲说话像“黐脷筋”,懒音太重。为了面子关系,这位爸爸决定自行寻找言语治疗师纠正问题,希望能字正腔圆与儿子沟通。其实,成年人了解发音问题何在,很快便可纠正懒音问题。

一般所指的“懒音”多指是尾音的错误,使相近的发音混淆起来。

最常见的懒音有:

1)    尾音 / -ŋ / 及 / -n / :朋vs贫、羹vs巾、讲vs赶、恒vs痕、橙vs铲。

2)    尾音/ -k / 及 / -t / :北vs不、百vs八、塞vs失、默vs袜、黑vs乞。

除此之外,有些成年人的发音亦会因英语或普通话影响,把尾音/ -m/ 、/ -p/ 、/ -t / 、/ -k /、/ -n /、/ -ŋ / 混淆。

秦蓁博士 Joyce chun(专页:博士妈妈

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系博士,身兼言语治疗师、新加坡卓荟国际幼稚园校监、社企创办人于一身,育有两仔一女,爱钻研孩子成长,常透过小把戏训练学生及孩子,开设“博士妈妈”facebook专页,与家长分享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