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工程师料明日大屿造价或万亿 政府消息:分30年摊分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周三(11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落实东大屿都会人工岛填海计划,规模达1700公顷,政府消息初步估算工程成本约5000亿,社会不少声音指出造价相等现时1.08万亿元财政储备的一半,质疑是“燃烧储备”。政府消息人士自《香港01》透露,人工岛计划是未来30年的规划蓝图,会分阶段批出拨款,不会一下子消耗财政储备。不过,翻查2007年开展的十大基建计划,超过一半项目超支,所涉金额高达900亿,有工程师以十大基建之一的高铁作例,由立项时估算到最终埋单,超支约1.4倍。以此推算,人工岛成本可能高达1.2万亿,批评港府牺牲这一代人的利益。
↓↓ 点击睇图.盘点施政报告2018重点政策 ↓↓
特首林郑月娥的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交椅洲和喜灵洲一带的4个中部水域人工岛,填海面积由1000公顷增至1700公顷,料建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容纳70万至110万人居住,最快2032年可入住。
政府消息人士向《香港01》表示,填海差不多是“社会共识”,加上“明日大屿”的总兴建年期长达30年,即使工程开支达5,000亿,也是分阶段“找数”,并非一次过耗用财政储备。以此推算,即每年单是兴建人工岛的平均支出约166亿元。
而林郑月娥亦曾指出,又称现时本港基建工程每年开支约1000亿,“每年基建过千亿,但这批基建会做完,需要下一批基建接上。”她又形容这笔款项是港府可负担的开支。
陈健波:金额属合理投资
立法会财委会主席陈健波认同,5000亿造地成本不算多,“可以慢慢畀,财政上我唔担心。”他解释,兴建人工岛不像社福拨款,“𠮶啲一去无回头。”反之可推动经济发展,如提供就业、卖地收益等,属有回报的社会投资。对于近年多项基建出现超支,陈健波认为主要是来自不了解地质结构等状况,只要政府做好风险评估,相信问题不大,但预料议会内将面临很大阻力。
基建项目样样超支 涉900亿
事实上,港府于2007年宣布开展十大基建项目,2007/08年度的基建开支由仅264亿,往后逐年递升,近年多项大型基建延误超支,2015/16年度开支更首破800亿,2016/17年更贴近900亿。翻查资料,目前只有南港岛线(东段)、高铁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桥竣工,但三个项目已分别超支45亿、196亿及158.9亿,涉及总金额近400亿。
其他进行中的基建工程,大部分预计于未来2至5年内完工,但每项基建均录得逾百亿元超支,包括2021年全面通车的沙中线,其造价就由798亿升至972亿,超支达174亿,但港铁仍未肯交代数字是否“封顶价”,意味著造价有机会过千亿。
十大基建超支 港人每人要付1.2万元
而早于2008年落实发展的西九文化区,总工程费由原定的216亿飙升至471亿,超支255亿;至于预计2020年落成的启德体育园,暂超支约81亿。连同其他项目,暂时合共超支达900亿,即每个香港人平均需多付约1.2万元。
值得留意的是,预计工程造价高达1200亿元的新界东北发展区,计划可于2031年完工,但现阶段仍未开始收地,即最后造价或会更高。
黎广德:赌上过去辛苦累积的财富
然而,面积约1700公顷的人工岛,初步估算造价约5000亿,即每公顷造价约2.9亿元,以同样需要兴建人工岛的第三跑道相比,每公顷造价约2亿,两者似乎相差不大。
但公共专业联盟召集人黎广德直言,三跑造价“全球最贵”,意味三跑与人工岛两者均属“天文数字”,应从成本效益去考虑。
黎广德指出,政府提出兴建高铁时,初时只估算造价仅300多亿,其后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时已飊升至669亿,最后埋单更达884亿,即与初时相比增幅达1.4倍。他以此估算,若“明日大屿”计划估算5000亿,最后埋单或高达1.2万亿,“赌上过去一代人累积的财政储备。”
他续指政府虽然毋须一次过付清,但同时亦不能够确保将来一定有盈余,故一定要预留大部分的财政储备“找数”,无法惠及教育、医疗等民生政策,牺牲一代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