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过来人】社会支援不足 本地回收及升级再造业遇寒冬

撰文: 方心惠
出版:更新:

香港不乏回收废料供应,缺乏的只是升级再造(upcycling)产品的市场。业界未能吸纳年轻劳动人口加入,科技水平亦落后于邻近地区。协助本地回收业的政策诚意欠奉,令本地回收业百上加斤。

作为本地回收及升级再造业界一分子的Pirry (左)及Shawn (右),一同分享对业界前景的看法。(李孙彤摄)

本地回收及升级再造业的从业者从不担心回收所得的废料数量,然而技术、劳工与市场的种种限制,却可能令行业步入寒冬。有机资源再生中心的技术顾问郑逸豪(Shawn),其实亦为业界的创业者,面对现今营运的挑战,他与制造环保猫砂的Pirry不免为业界前景忧心。

位处上水古洞的有机资源再生中心,工场占地12万呎,其中逾4万呎划分为工房,全场每月租金逾10万。1个创业者能租用这样偌大的地方,教人啧啧称奇,Shawn解释因4个股东中,其中2位是新界乡民,故能提供充足地方予他使用。Pirry形容,工场是一个共用工作平台(co-working space),可分租给不同单位,“许多人都曾跟Shawn租用场地,但他们都很快便离开。Shawn曾问我为何能逗留在此这么久。”

一个个红色的厨余回收桶,每天将分别送到酒店及餐厅等地收集厨余。(李孙彤摄)

是次访问约于下午4点进行,Shawn指着工场内一堆红色桶,示意现时内里仍空空如也。“至晚上,它们会被送往酒店及餐厅等地方收集厨余,至明天早上载得满满才运会工场。”他指中心从来不缺厨余供应,现在约有20至30间为厨余供应商,每间平均可供应约0.4吨厨余,“它们很乐意这样做,会付回收费让我们前来回收。”香港每日平均制造逾3,600吨厨余,有机资源再生中心每天可接收其中约60至80吨,并进行相关的升级再造,制成肥料与饲料等产品。不过,由于本地市场狭小,产品的销售量不算理想。

香港没有农业,肥料与饲料等没多少人会接收。
Shawn

Shawn初办厨余回收时,本意是藉收取回收费和产品销售来营运,前者现今的反应不错,但后者带来的收入却令人无奈,亦令中心至今未能回本。宏观地说,有机资源再生中心面对的问题,亦是整个回收行业所面对的问题。Shawn不无感慨地道:“回收塑胶粒后又如何?可卖给谁?香港都没有制造业。”昔日,本地没市场的产品,在内地或大有需求,惜自国内设立绿篱政策后,香港回收产品不能再售予大陆,连最后的大市场亦离他们而去。

中心的厨余肥料除作发售外,亦会用于工场旁的农地中。(李孙彤摄)

回收业的难处,亦见于技术和人手。Pirry起初就是因技术问题而放弃以废木制成猫砂的念头;Shawn则曾到日本、韩国及台湾视察,发现香港在技术方面比人家落后不少。有机资源再生中心现只有3位工作人员负责操作机器,因业界的工作辛苦,薪酬不高,加上工场地区遥远,并需长时间处身在带异味的环境,因此没多少年轻人会愿意入行。

回收及升级再造业一直技术及人手短缺的问题,惟业界却苦无长远的解决对策。(李孙彤摄)

Shawn与Pirry并非无病呻吟,因面对眼前困境,政府却没甚么有效的方式协助,就如去年推出,以配对机制形式作申请的10亿回收基金,Shawn指政府只是希望借此计划来让业界闭嘴。Pirry解释,“我购置机器,要自己先有50万,才可向基金申请50万,这做法比我分期付款购买机器来得更麻烦。”他们亦异口同声地对现行政策表示不满,觉得政府最低限度应推行垃圾征费,要求大众一同分担社会处理垃圾的成本。Pirry指,香港每日制造几百吨垃圾,现在的工作只是杯水车薪,做不了工业规模,只能当作“手作仔”。

不过,Shawn表示中心现今的运作尚算顺利,“因现在的营运规模较小吧,若他日要大规模运作便另作别话。”

工场储存了大量厨余及有机回收废材,环境虽大,但仍弥漫着阵阵异味。(李孙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