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壹居】负资产小百科

撰文: 李彤
出版:更新:
当业主采用高成数按揭,并遇上楼市大跌,就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成为负资产。(资料图片)

负资产一词最早见于1997年金融风暴,当时本港楼价急跌三至五成,令大部分靠高成数按揭甚至借贷买楼的业主,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社会遂出现“负资产”一词。

资不抵债其实是指物业的当前市值低于未偿还之按揭贷款余额,简单而言,假设购入一伙500万元的物业,借尽九成按揭连同保险费,即贷款额实质为462万元,若楼价下跌8%,单位市值为460万元,已属资不抵债,该业主已沦为负资产。但随着已偿还按揭之金额及年期逐步递减,业主是慢慢脱离负资产行列,故负资产与物业按揭成数、楼价升跌等因素有关,采用高成数按揭的业主,风险会较高。

而在97至2003年期间,香港出现负资产潮,楼价累跌七成,03年的负资产数字曾高达逾10.5万宗,即每5个供楼人士便有1个属负资产,当时更出现无力供楼、选择自杀轻生的业主个案。金管局其后逐步收紧楼宇按揭成数,负资产的数字逐步回落至处极低水平。反而,近日发展商纷纷推出高成数的一按或二按计划吸客,个别高达95%,甚至不需入息证明等,均令该批买家顿成高危一族,一旦楼市逆转,容易堕入负资产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