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地图】专访Wontonmeen/大东布业
人山人海的闹市街道、充满传统情怀的旧区唐楼、形形色色的霓虹灯光与港式招牌、即将被消失的时装基地“棚仔”......全都是深水埗小区真实而独特的面貌,也是香港仅有的景色,这些小细节位,让深水埗渐渐蕴酿出自己独有的特色,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今次走访的钦州街小贩市场“棚仔”与揹包客旅舍Wontonmeen,同样都使我们思考著这个城市的各种不同文化面貌与变迁。
摄影:黄宝莹插图:lhk
深水埗的文化面貌与变迁。
SSP#005──棚仔@大东布业即将被消失的时装基地进驻深水埗年资:四十年
现在生意好静,你试想想还有什么人需要买布呢?
人称“棚仔”的钦州街小贩市场,是香港唯一仅存的布料集中地。踏进棚仔时,灯光微暗的小窄巷,堆放了大卷小卷的布料,假若你没有方向感,其实非常容易在里头迷路。采访当天,大伟布业的婆婆跟我说:“如你要采访,可以找大东布业东叔,佢口水多过浪花,又喜欢上镜,快去找他问吧!”东叔是大东布业的创办人,年过八十的他,每天还是坚持开档,他在棚仔摆档约四十年,在此之前在汝洲街摆了二十年,共六十多年的光阴通通献给香港布业。问到东叔如何看“棚仔”发展时,他说:“今时今日布业已经是夕阳工业了,但在末落之中,其实很多时装学院的学生都需要买布料,但却买得少,都是买半码一码左右,那像以前毎个人都会‘买黎整衫着’,以前是必需,但现在却是不需。”东叔见证了这里的开始与终结,叹气地说了一句:“现在生意好静,你试想想还有什么人需要买布呢?”他再续说:“虽然是夕阳工业,但却不能完全‘无晒’,要保留传统行业,政府也需要支持!”棚仔孕育着本地的创意文化,对于一件起两件止的设计系学生、妇女及手作人来说,它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棚仔是香港时装设计界一个重要的时装基地,支持它的保育正是在捍卫香港时装业界的生境。
SSP#006──Wontonmeen揹包客旅舍的云呑面进驻深水埗年资:十四年
唐楼较人性化,有归属感,以前的楼是以人为本,但现在则是以价为本。
深水埗荔枝角道,有间称为“云吞面”的Wontonmeen旅舍,埋藏于一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旧式唐楼内,楼高十一层,并提供三十间月租套房,整间旅舍装饰主要走香港地道文化风格,当然最吸晴的装饰必是“香港”字样的霓虹灯饰,主理人Patricia说:“初时想做一个香港地道的感觉,所以就把名字改‘云吞面’,希望外国人来到也会学懂这个字。”她再续说:“本来想做Service Apartment的,但后来决定发展揹包客旅舍,因为自己喜欢去旅行,也喜揹包和共享文化,‘Co-living’不只是分享一个空间,而是可以透个空间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Wontonmeen不时举办艺术展览、电影放映及音乐会等等,透过共享空间的方式,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
深水埗是全香港最富有的地方。
现时住在深水埗的Patricia,她竟说:“我认为深水埗是全香港最富有的地方。”她接著解释:“深水埗是最多NGO和义工的地方,还有二百多间教会,你也想不到有这么多吧?那些义工们却可不计心血、时间及金钱去为陌生人付出,对我来说,最富有的是他们的内心。”天地有情,人间有爱,施比受更为有福。
随着时代变迁,部分旧建筑都被纳入活化计划,“棚仔”更面临即将被消失的威脋,而旧式唐楼消失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都是深水埗建筑的一部分,无论你有否到访过,多少也会对这种带点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都是我们的集体回忆!香港的昔日面貌,希望我们下一代还可以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