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打穴道:是虚妄还是可行?

撰文: 李嘉誉
出版:更新:

打穴是武侠作品最常见的“技巧”之一。中招者轻则全身僵硬,重则死亡。而在真实的武术世界中,亦确实有不少流派宣称懂得打穴,连国外也出现了“急所术”这类专门教授打穴术的流派。

究竟打穴孰真孰假?倘若是真,又该如何应用到搏击上?

 

穴位之义
穴位,学名腧穴。按医书《类经》第三十二章的《人之四海》所述,“输、腧、俞,本经皆通用”,故腧穴又可称作输穴或俞穴,其中“输穴”一辞便透露了穴位的含义。

“输”乃指输注、转注,而“穴”字则有坑洞的意思。只要将之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就能明白穴位其实是经气流动时,会停顿及转折的位置。因此穴位并非是一种单纯存在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整个经络学说互为表里的特殊部分。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提及的“脉气所发”,以及《灵枢‧九针十二原》论到的“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基于穴位与内气之间的紧密联系,素来重视“养气”、“正气”的中医学说,就自然需要重视穴位的功能,而这种倾向亦逐渐延伸至传统武术(特别是内家拳法,详见《国学与国术》一文)。

 

近年国外开始流行的急所术,亦是专门研究打穴术:

打穴有效吗?
从上文的片段来看,遭受打穴的人并不如武侠小说般僵止不动,反是会出现晕眩甚或癫癎状态。李仲轩亦曾在其经典著作逝去的武林》中写道,打穴并非是要令敌人静止,而是要对方浑身疼痛,想动也未必动不了。中招者亦需要独特的解救方法,才能消除打穴的影响。

有关打穴孰真孰假的问题,毕竟现时还未有足够的资料去证实或证伪,这里不宜太快下定论。

不过,单单说利用人体结构或出招时结构的弱点来进行攻击,则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策略,几乎所有技术都带有这种面向。过去【武备志】在介绍Justin Gaethje的低扫时亦曾指出过,低扫可以藉著破坏对手的重心脚,来影响他的出拳。

故此,透过窒碍对手血液流动来增大胜算的做法,单就这点来说,打穴术可能并没有想像般难以置信。

然而问题是:这种攻击点如此细微的技术(起码不是重心脚那么大的目标),究竟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搏击上?上世纪著名武术家、王芗斋的弟子赵道新便曾写道:

我学习拳术亦有数十年,与同道较技尚且不能发而必中,即使击中又不敢说一定出现何种效果,因为双方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换之中,攻守间或隐或现,举动无常,一种高命中率的击法都不一定奏效,这种低命中率的点穴又有什么实战意义呢?
赵道新《点穴:拳手之梦》

事实上,前文那些见效的打穴片段,全部都是在非对抗的状态下进行。倘若是换到实际的搏击场景,成功率依然是未知之数,但肯定困难得多。因此要发挥出打穴术的真正功效,打穴本身就不应该成为整个技法的核心。也就是说,习者不能把全盘心思,都放在攻击某个特定的穴位之上。甚至乎也不要太过期望利用战术配合,去营造出打穴的机会。盖因穴位的面积实在太小,比其他特定技法的成功率更低。

打穴更应该像一种应急方案,例如当双方在缠抱距离僵持时,或可以尝试借打穴拉开缺口。另外在搏击的过程之间,如果出现了极其明显的打穴位置,而又不影响拳手往后的部署,当然亦能一试。李仲轩也曾经提到过,打穴是要顺势为之而不能刻意求成,大底便包含著相似意思。

最后,借用著名武术评论家Jack Slack的一句话来总结全文:

"one strike, certain annihilation" is a good training philosophy, not a guaranteed outcome

这句说话本来是用来评论“寸止”式的空手道,不应把“一击必杀”当成必定出现的效果,而应该当成最终目标。这似乎亦能应用到打穴身上 — 不要先假设自己攻击具有点穴的效果地去练习,不能刻意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