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培育】如何教小朋友“分享”? 专家:平日做些家庭小剧场

撰文: 王淑君
出版:更新:

“你的玩具很好玩,可不可以分享给我呀?”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也曾听过这句说话,但其实小朋友在3岁以前并没有“分享”的观念,假如太早逼迫他们把心爱的物品“分享”出去,反而会令孩子误以为“分享”等于“失去”,让他们更拒绝与人分享。

教育及家长顾问潘咏诗(Winsy)

我们都知道“分享”是美德,也很希望教会小朋友和朋友分享玩具、食物,甚至长大后懂得与人分享欢乐和成果。不过,过早让小朋友“分享”心爱的东西,可能会适得其反。

教育及行为顾问潘咏诗(Winsy)指,分享的美德确实需要从小培养,但孩子在3岁之前,其实仍未有这个概念。他们在2岁左右开始有“自我”的思维,明白某些东西是“我的”,他们会保护属于“我的”东西,如果家长从他们手上夺去物品而要他们“分享”,忽略了小朋友的感受,便会令他们误解“分享”就是“拿走我的东西”、“分享”是令人“不开心”的事情,继而对“分享”产生反感。

因此,在教导孩子“分享”时,父母毋须太心急,待孩子3岁左右,便可以开始引导和解释“分享”的观念。Winsy建议可以先从家庭日常活动开始做起。

从平日吃饭入手,是简单有效的示范。(VCG图片)

家庭小剧场

爸爸妈妈是小朋友的模仿对象,平日在家做一些role play也能让他们更易学习。例如,食饭时,妈妈主动分一些𩠌菜给孩子,然后说:“妈妈分享给你,妈妈见到你喜欢食,我就好开心;你有菜菜食,你又好开心,原来分享大家都开心啊!”,令孩子把“分享”与“快乐”连系起来。

学会“轮流玩”

孩子明白“分享”之前,Winsy说应该让他们先理解“轮流”和“等待”的观念,给他们知道“分享不等于失去”,甚至得到其他玩具或物品,例如分享汽车玩具原来能换到恐龙玩具,而且当别人玩完汽车玩具后,玩具是会回到孩子手中,他们从“分享”的过程中,能得到额外的快乐。惟Winsy提醒:“父母要留意小朋友的喜好,要拿他们感到兴趣的物品去交换,否则他们并不感到分享的好处,而且他的物品需要拿回到他手上。”

多称赞

当孩子做到分享时,父母要即时、具体地称赞他们的行为,例如:“你好乖啊,你分享了玩具给其他小朋友,令其他人也很开心啊!”

Winsy说,当小朋友拒绝去分享时,父母应先去了解他们的原因。“可能是他排队排了很久才能玩,又或是他花了很多努力才砌好积木,如家长立即要他们分享,他们当然会拒绝。”她补充指,当父母了解了背后的原因,再作出相应的对策,例如让他先玩一会儿再分享,又或是把其他积木作分享,孩子们一般都变得更乐意遵从。

(VCG图片)

父母宜先照顾自己孩子的感受

在教导“分享”的课题上,孩子之间免不了有冲突,也许一个想抢走玩具,另一个则不愿意,而发生争执。同一时间,孩子们可能也打架,旁人也许亦就情况对孩子作出评价,场面不免混乱。Winsy指,有些父母或者太急于安抚别人的小孩,又或是害怕别人指责自己的孩子不懂分享,反而令自己的小孩感到受伤害。面对冲突情况,父母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先冷静自己的情绪拉开双方的小朋友,再询问自己的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如孩子不愿意,尊重他的意见,转向对方的家长 和对方的小朋友 提出其他的建议,例如分享另一件玩具,或是轮流游玩

Winsy认为,父母千万不要从孩子手上“抢”走东西,再叫孩子分享。“他们一旦学了这种做法,也会变得忽略别人的感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抢过来。”她又说,在社交上,其实不用每事也分享,宜先留意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再慢慢给他们解释“分享”背后的 原因、 意义和收获,循序渐进使他们享受“分享”的乐趣。

更多文章:【快乐学习】名校子女难抵压力转校 妈妈:哭着做功课有什么意义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