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将上演伊拉克战争2.0? 特朗普一念之间的选择
叙利亚东古塔地区杜马镇近日传出遭受化学武器袭击的消息,对此,特朗普于美东时间9日上午表示,将在至多48小时之内宣布是否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按时间算来,这最后期限也就是香港时间周三午夜12点之前。这两天正在叙利亚发生的事情,随时可能演变为大规模军事冲突,事态之严重,不言自明。而最终的走向,已经取决于特朗普数个小时之内的最终表态。
首先,为了在这最后关头做出决策,特朗普取消了他原定13日访问拉美、出席美洲峰会的计划,改由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代为参加;
其次,美国正处于地中海的波特号(U.S.S. Porter)和唐纳德·库克(U.S.S. Donald Cook)驱逐舰已经做好备战准备——去年4月7日美军以59枚战斧(Tomahawk)巡航导弹袭击叙利亚中部机场时,便是由波特号执行;
其三,特朗普于周二10日与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和新任国安顾问、知名鹰派博尔顿(John Bolton)密谈数小时,唯白宫发言人拒绝公布谈话内容;
其四,针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俄罗斯驻联合国常驻代表警告,“若美国对叙利亚动武,将面临严重后果”。同日,俄国媒体报道,俄罗斯陆海空军队已经进入“备战”状态;
其五,特朗普在48小时期限之前的5个小时,再度于Twitter与俄罗斯讲狠话,指美国定会发射导弹;
其六,美国和俄罗斯10日相互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否决了对方“重构安理会针对嫌疑化武部署的调查机制”提议;同日,美国否决了俄罗斯主张由联合国安理会为“禁止化武组织”(OPCW)调查杜马化武嫌疑提供支持的提议。
各方备战、拒绝对话,叙利亚的情况已经演变至一触即发的局面。
美国究竟想要什么?
特朗普很快便需要给出他的决定,但照当下的情况来看,考虑到中俄等国的反对态势,叙利亚自身的反击能力和当下巴沙尔政府军在内战战场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英法等各美国盟友的迟疑态度,不排除特朗普最终仍会为自己找个台阶,不了了之。最极端的情况,或许仍是类似于去年4月7日的59枚战斧导弹那般军事袭击的“升级版”。
毕竟从特朗普的个人角度出发,他一直以来的想法,还是减少美军在叙利亚的存在,否则也不会有4月4日“下令美军官兵尽快结束在叙利亚的行动,在数月内撤军”的表态。
过去一周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叙利亚问题上进退维谷。表面上看是因为特朗普在准备撤军后,叙利亚突发所谓“化武袭击”,致使美国必须继续留守;事实上,这凸显出的还是美国国内两派势力的纠纷。
一方面是特朗普一门心思希望撤军,减少美军在中东地区的开支,这也是他在竞选期间一直的主张;与之配合的,是主张美国需要战略收缩,在经济和外交上都更多注重本土利益的新民粹群体;
另一方面,部分受军火生意利益影响的美国政治势力,则必须维护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军方也需要藉著冲突才能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美国政坛不乏一大群体,从固有的地缘政治考量出发,认为美国必须维护自身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如此才能巩固美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考虑到近年来巴沙尔政府在俄罗斯和伊朗的帮助下占据优势,愈发稳固。
正是出于美国国内这多方势力的揪扯,才令得美国近来在叙利亚问题上呈现出极为矛盾的情况。而当拥有最强军力、最强政治影响力的美国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时,时局著实陷入异常危险的地步。
外交、对外军事行动等抉择,一向是国内政治的延伸。特朗普个人最想要的是藉著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表现,巩固自身在国内的形象。而当下倘若发动攻击,不仅能满足国内保守鹰派的考虑,更能在短期内达到为自己谋声望的效果。
反倒是美国保持克制虽然是最合理、也是对时局而言最安全的选项,却也是特朗普最需要设法为自己“找回颜面”的选择。
叙利亚的这波“化武疑云”,虽然究竟是否是“化武袭击”仍然未能被证实,但可悲的是,该事件却已经在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成为随时会牵连到各方的危机。最终结果如何,还看特朗普能否在“理性”和“颜面”之间做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