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导盲犬】土生土长有优势 更能适应香港式训练
近年,“本土导盲犬”的新闻偶有出现,令人疑问:难道狗也有国籍之分?本土导盲犬即是香港出生的导盲犬,自出生起已在香港生活,早已习惯了香港各种环境特点,对掌握往后的训练和表现的稳定性有先天优势。
“香港式”过路训练法 预留10cm距离
香港导盲犬服务中心主席张伟民(Raymond)形容,对于外地犬而言,香港“完全是第二个世界”。他以过马路前停步的训练为例,简单描述“香港式”训练的重要:“在香港,导盲犬必须停在黄色的引路径上,绝对不能超越。但如应用外国的训练模式,牠带主人到马路边沿停步。香港的车辆过弯时往往会铲上行人路‘偷位’,靠得太近路边,狗和主人都随时会被撞飞。”初来港的“新移民”犬只,对适应新环境已有难度,遑论日后要肩负引路重任。既然充当主人的眼睛,适应本地环境的训练更是不容有失。
现时,香港共有不超过50只导盲犬, 当中只有少部分是“本土”出生。导盲犬多来自外地相关组织,包括美国、日本和台湾。Raymond表示:“训练一只导盲犬约需20万元,包括狗只的日常生活、护理和训练等。若是本土导盲犬,首先可以节省一笔交通费用,另外训练成效亦大大提升,成本效益明显更佳。”
香港无论居住空间、生活习惯、户外环境,以至交通工具等都与国外完全不同,因此对导盲犬的训练,亦需特别设计一套“香港式”方法。Raymond又以香港常见的竹棚架为举,“对一般狗而言,从棚架下穿过毫无难度,但这些棚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搭建一个俗称狗臂架的三角位,这是香港搭棚独有的技术。若狗只带着人从旁边走过去,即使狗只可轻易通过,但人就可能会撞到头了。”
Raymond坦言,香港导盲犬的专注力要求比国外更严格,主要因为香港人多车多,对狗只而言构成较大压力。走在街上,人狗不时有所碰撞,女士的手袋也总是刚好在狗只头上擦过,加上环境噪音亦多,而在外国不常见的扶手电梯也遍布香港各处,这些对外国犬来说都需时适应。
带导盲犬入商场 保安员如临大敌
“导盲犬被踩到会出于反射性吠叫,外国人视之等闲,但在香港,狗一吠叫全世界都会望着你。”
李苑甄(Edith)是香港导盲犬服务中心较资深的训练员,她已完成4只导盲犬的训练,过程中亦曾遇到不少困难,主要原因是香港人并未完全接受导盲犬。她分享一次带领导盲犬走进商场的经过,苦笑形容保安员对待他们俨如对付悍匪一样,“全程都有保安员密切监视,他们拿着对讲机,表现紧张,不断互相通报我们的位置,直至我们离开商场。”Edith补充,那些保安员也可能只是慎防狗只便溺,或担心其他顾客怕狗。
作为训练员,Edith对于“香港式”训练还有另一番见解。她忆述一次在外国训练导盲犬的经过,“我牵着的导盲犬在月台上吠叫,那是一只狼狗,在我们身旁推着婴儿车经过的孕妇,完全若无其事,平静地走过。”Edith当时想到,若导盲犬在香港吠叫,所引起的哄动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香港式”导盲犬训练会针对吠叫、到处嗅闻等一般习惯,要求会较严谨,以避免引起市民反感。
倡议修例 让导盲犬乘搭公共车辆
“如训练中导盲犬没有上过车,将来又怎样带领视障人士乘车?”
现时,本港并没有任何法例支援“训练中”的导盲犬,训练员只能依靠社会各方的共识和礼让,带领导盲犬进出商场、餐厅、公共交通工具,从而进行训练。而在缺乏法例保障之下,导盲犬被拒绝的个案亦多不胜数。今年3月,运输署曾发出指引,“促请”公共小巴业界接受导盲犬及训练中的导盲犬使用小巴服务,可是决定权始终落在车长手上,Raymond表示,至今仍有训练员会被车长拒绝上车,理由通常是“有乘客怕狗”或“狗就是不能上车”。Raymond由2012年开始争取更新法例,至今政府部门的回应仅是“已经知悉问题”,态度不甚积极,并没有正视香港导盲犬服务发展缓慢的问题。
Raymond强调,如市民遇到导盲犬,应采取“三不一问”的方法,即“不干扰、不喂食、不拒绝”,以及主动上前关心视障人士是否需要协助。
在车上遇到导盲犬, 应该如何让座?
巴士:下层最前排的关爱座,导盲犬会自动伏在地上;或可让出轮椅空间。小巴:最后排座位电车:下层近车头位置,就是灭火器旁边的空间。铁路:可让出任何位置,导盲犬会伏在主人脚下;亦可让出轮椅空间。
在一般情况下,导盲犬使用者都很感谢市民的好意礼让,但有心人必须事先问一问对方有没有需要,如果对方快要下车,说不定不坐还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