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Bishop指货柜组合屋非住得“有尊严”:政府应提供完整住屋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车站(King's Cross Station),这个逾百年历史的大型火车站是不少游客的朝圣地。该区12年前仍是荒废的工业区,伦敦大学学院巴比利特建筑学院教授、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及设计师Peter Bishop及其团队展开长逾10年的漫长重建,并制订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例如重建后区内社会房屋须占整体单位数目的一半,因为可负担的房屋就如医疗、社区设施一样,应由政府为市民提供。他又指,货柜组合屋等临时住所,不应是政府著眼要做的事,“政府应为市民提供完整、有体面的住屋,不需要奢华。”【访问之二】
Peter Bishop于2006年著手规划伦敦国王十字区(King's Cross)时,著重从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广泛咨询市民对“美好城市”的憧憬,将一片荒废之地重建成集住宅、商场、学校于一身的新城区。另规定发展商兴建的社会房屋须占50%,重建项目共提供1,700个单位,当中约750伙属可负担的单位。
房屋应让人居住得“有尊严”
香港不少基层住于环境恶劣的㓥房之中,政府近期又“落水”,有意主动觅地兴建货柜组合屋,作临时过渡性房屋。Peter Bishop就指,英国在战后百废待兴,亦曾有声音表示应兴建临时庇护、货柜屋等住所,但他却认为,这些临时房屋不是政府应做的事,“政府应为市民提供完整、有体面的住屋,不需要奢华。”
他又认为,伦敦与香港作为全球的富裕城市之一,政府在面对房屋问题时,应要规划更长远的未来,为下一代兴建一个宜居城市,“最终极的目的,就是你要善待及尊重你的市民。”
Peter Bishop认为,政府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学校及公共空间等用地,是基于市民需要这类的社区设施,同样地,市民亦需要适切的住房。他续指在英国,发展商被要求兴建类似公屋的社会房屋,而港府是否可考虑在降低地价、要求发展商除了私楼亦要建可负担房屋,否则只能沿用现时的卖地政策,收取高昂地价,他认为两者之间,政府应该作出取舍。
他又认为,混合社区发展模式对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如果将有钱人、穷人在社区分隔,长远而言会影响社会稳定。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他认为有责任将社会上不同群体混合居住,又举例指,可在建筑物的外观作出限制,令外人难分辨住户贫富与否,“当然内拢的设计不一样,但外观上你是难以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