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嘉欣:刚强与柔弱并存的女人

撰文: 添子
出版:更新:

与林嘉欣做访问很舒服,她总是面带微笑地讲述自己的想法,语调清晰而肯定。她是一个事业型强人,也是一个温婉伊人,最重要是,她是一个女人。

与林嘉欣做访问很舒服,她总是面带微笑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摄影:陈嘉元

相信所有人都会同意,林嘉欣(Karena)确实是个女强人。十多年前感觉感觉自己的不足而毅然远赴巴黎修读剧场艺术,前年开始又涉足艺术界,当起策展人的工作,其中更持续参与不同的慈善活动;别忘了,她同时是两个小女孩的妈,还是别人的妻子,拥有自己的家庭。她轻轻笑说:“香港女生有时候可比男生还要强大!”趁着这次她与宣明会总干事赵焕明合作举办《War is Blind流徙乌干达》慈善相展,《一物》与她谈及作为知名女艺人的投身艺术圈子的过渡,也谈到她对女性主义与性别平等的想法。

O:object a

K:林嘉欣

林嘉欣为那位乌干达母亲Jacqueline拍摄了一张宝丽莱照片,并在《War is Blind流徙乌干达》慈善相展中展出。

O:去年11月你随宣明会前往乌干达进行探访,有什么事情特别让你深刻?

K:探访期间我在难民营遇到一个叫Jacqueline的母亲,她挺着肚子拖着三个亲生小孩,在另外透过宣明会助养四个小朋友,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母爱和人性的温暖!她助养的孩子因为战乱与父母失去联络,只能跟随以前是邻居的Jacqueline到乌干达去逃避战火,她却也对孩子们不离不弃,让我觉得很感动。

O:感觉过去到现在都有很多知名女性到世界各地的穷苦地区探访,像戴妃、柯德莉夏萍等。你觉得作为知名女性,对慈善工作有什么影响?

K:当你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你就能在自己生活的社区中,为这些弱势社群引起关注,从而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帮助。但身为女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能感同身受,了解他们的苦楚。同为母亲,我不需要与他们言语相通,也能切身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也能透过拥抱、握手等的身体语言,让他们知道:they are not alone。

在那块印有乌干达难民照片的“非洲百家布”(Kanga)下,Karena分享她对乌干达女性的敬佩。

O:你曾经在巴黎生活过大半年,又曾前往乌干达的难民营探访,你觉得香港、巴黎、乌干达三地的女性有何分别?

K:在乌干达的难民营探访中,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但他们给我的感觉都是户主爱,充满人情味。巴黎女生很有魅力,他们对艺术文化都很有见解,亦非常重视个人自主(individuality);同时她们喜怒形于色,前一刻与另一半吵架,后一刻已可以吻别怒火!香港女生则擅长一心多用(multitasking),同时兼任多个角色、处理多种事情,有时候比男生更有能力。

Karena以演员身份投身艺术界,身兼多职,是典型的能干“港女”。

O:从一个演员进入艺术圈子,策划展览搞创作,觉得这个具有知名度的身份会帮助或阻碍你投身艺术事业吗?

K:自然有好也有坏——艺人和演员的身份能让我获得更广阔的人际网络,找起帮忙、做宣传等等自然能够得心应手;但同时因为知名度高的关系,你的工作很容易引来更多的批评啊。

O:作为演艺界及艺术界的一员,你有否观察到两个行业中有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K:其实……我不知道性别曾几何时有平等过?演艺圈中,男性演员总会比同等级的女性演员拿较高的片酬,日常我们常说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在家照顾家务小孩、男人外出工作是常理,如若情况相反我们就会疑惑地谈论……男女平等这件事好像从来都不会有一个真正的答案吧?

《War is Blind流徙乌干达》慈善相展,展出多张Karena在探访乌干达期间拍摄的宝丽莱照片。
林嘉欣是一个事业型强人,也是一个温婉伊人,最重要是,她是一个女人。

O:你觉得艺术如何为女性和弱势团体发声?

K:不论男女,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有发声的机会,能够发表他们的意见。我一直觉得,人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其实很重要。透过艺术,我们能够记录他们的故事,而后公诸于世帮他们发声,至少让原本不知所以的大众透过这些作品,理解幷包容他们的情况,这次的《War is Blind流徙乌干达》慈善相展正是如此。

O:你怎么看女性主义者这个身份?你又是否一个女性主义者?

K:女性主义者归根究底都是爱这个世界的!即使他们会失望、会愤怒,也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对人类有使命感,觉得某些不公平的事情触动到他们,从而希望能够推动改变——女性主义正是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至于我自己是否女性主义者,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可能你要问我老公才知道(笑)。只是有时候,即使是女性主义者那样刚强的女生,能适时地软弱、有人让她倚靠,其实也是种福气呢。

《War is Blind流徙乌干达》慈善相展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