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妈妈】学校,扑灭了孩子对人天生的关爱 ?│Natalie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妈妈,今日老师话我上堂走出位,我好唔开心。”“你咩事走出位 ?”“张X玲喊啰,我想拎纸巾俾佢。”“老师话你咩?”“老师话,佢喊系佢要冷静,我上堂唔应该走出位。”幼儿在两岁左右开始,明显对外界的人和事呈现更浓厚兴趣,且能在同一时间抓取几个讯息。当幼儿在玩游戏时,场内突然传出有其他小孩的哭喊声,幼儿就会关心谁在哭喊,为什么哭喊。我们可以看见,幼儿天生就具有关爱别人的动机。接下来的,就是成人如何引导幼儿去学习,关爱别人的恰当方法。可惜,打从幼稚园开始,学校常常成为了幼儿关爱他人的阻碍。【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资料图片:黄宝莹摄)

在幼稚园里,小孩哭闹是很常见的,而很多时候,老师为了管理好课室秩序,保持著课堂进度,也会让哭泣的小孩到一旁哭,由其他老师照顾。班上的同学,想对哭泣的同学作出关心,往往受老师阻碍。

当然,我也有听说过,有些老师真会让同学去关心哭泣的那位,继而引导同学了解关心他人的恰当方法,但是为数真的太太太少。(我也明白,在老师的角度而言,每次有小孩哭泣,就让其他同学关心的话,看来整个课堂可以毁掉。)

所以啊,我认为这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师生比例的问题,还有是所谓课程的问题。学校和家长承不承认,当下学习关心他人,算不算得上是学习。

老师给予幼儿错误讯息

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皆如此。当小孩有了逻辑性的思考,他们就会明白课室的限制,也会构思如何在课室以外的时间关心那人。但幼稚园的幼儿呢?如果老师的讯息稍有不慎,幼儿可能学习到的是“事不关己,己不劳心”,“别人伤心我们可以冷漠”,“我不要在课室哭,会没人理我”。

这是可悲的,而且不是一件小事。情绪和社交,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部分,有很多幼稚园都明白这一点,所以加入了认识情绪,学习社交的课堂。可惜的是,这些都只能在既定课堂学习,既定课堂以外呢?又突然成了另一回事。

当我们谈选择学校,我们通常有两类讨论:

-本地 vs 国际-催谷 vs Happy school

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但是关于教育,尤其幼儿教育,值得我们关注的远远不仅于此的。

(VCG图片)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0-6岁的孩子,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的吸收者。生活中一切的呈现,都已非常足够0-6岁的孩子去学习。他们尤其关注成人的规则方式,我们成人的言行,言行所反映的价值观,往往都相当成功地复制到小孩身上。

所以,在0-6岁的幼儿教育中,能容让小孩由衷关心他人而不被指责,是小孩很重要的一种学习。而即使碍于现况,真的不能作出关心也罢,老师也应该将情况解释清楚,不要让小孩误解成,“别人哭泣我们最好不理”。

外地的拥著同哭

我曾听过一位朋友说,他到外地公司实习。有一天,公司内一位职员的母亲离世了。在开会期间,所有同事一起拥著同哭。他们没去想“开会的内容怎么办”,“工作还是要完成”这些,只顾一起拥著同哭。

“当中不是每个人都跟这位职员很相熟。为什么还是会一起哭呢?”事后朋友询问一位职员。

“因为我们都有母亲,而失去母亲的痛,我们每人都能理解得到。”

这句说话深深打动了我。

在香港,面对同事丧母,我们会怎么反应?

如果同事丧母(或其他重大的伤痛),能得到全公司的关爱和体谅,分担他手上的工作,而不是自己默默压抑情感去应付工作,香港人的情绪健康又会不会好一些?

我们的冷漠反应,与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关系?当然除了教育,还有其他文化因素,但是各因素之间也是环环紧扣。我相信教育发生改变,其他因素也会接著发生改变。

教育如何,将来的社会也会如何。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