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月】中国写实画派成艺术市场宠儿,其实这是什么?

撰文: 刘力田
出版:更新:

写实画常被现代艺术当作靶子,被揶揄是照片画。在中国,却有一群艺术家坚持创作写实油画,并告诉大家:写实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艺术;再者,在艺术市场上,其价值亦屡创新高。

现时席卷中国市场的“中国写实画派”自2004年起于每年秋季举行年展。创立初期名字是“北京写实画派”,2004年由艾轩、王沂东、杨飞云等人发起。创立后不久,早已闻名中外的元老级写实画家陈逸飞加入,并提议更名“中国写实画派”,增加其包容性,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华人都能加入。于是在一年后的2005年,“中国写实画派”正式确立。

“中国写实画派”严格来说是一个团体而非派系,成员各有师承,然而秉持著相同理念,以艾轩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尊重艺术的传承。在成立宣言中提到,成员推崇理性精神与人文内涵。

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要?

当时国内艺术界崇尚观念艺术,一些展览甚至拒绝写实作品进场,北京一群艺术家希望重振重视基本功的写实画而成立团体。由最初期的13人扩展至现时30人,成员包括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

写实油画直观,能呈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情怀,蕴含巨大力量。(艾轩《圣山》190cm×22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自上世纪50年代纽约的新艺术运动以来,狭义的当代艺术极速冒起,特别是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谋而合(或者是有谋而合),瞬即席卷西方。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亦没有例外,不过受苏联时期艺术影响,写实油画派系在中国种下了种子,并在今天百花齐放。不少评论都认为,几百年前由西方发明并宏扬的写实油画反倒在在中国得到了延续。

这种趋势并非由来无据,在中国语义下的传统是美的,然而在西方语义下的传统却属陈腔滥调,这影响艺术家的发展意图。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也跟市场有关。西方写实油画有数百年历史,已经出了太多具代表性的大师,在那个文化背景下,写实的题材已经临近饱和;这时全新的东方面孔予人耳目一新之感,无论是国内还是外国,对中国题材仍是“饥渴慕义”。事实上,中国写实画派将油画媒介融入东方底蕴,为西方主导的油画界注入全新美学;大一点来说,整个中国油画界还有许多创新手法,例如将水墨意境融入油画,这一风潮下的各种形式,对艺术市场来说都是珍贵的作品。

王沂东《一缕清风》

上面说到“狭义当代艺术”,之所以这样划分,因为当代艺术的语义其实相当模糊,字面上是指当下的艺术,但狭义上已经脱离了时间性,泛指观念艺术。不过,中国写实画派认为当代性即是大众性,他们的简介上说:“一个社会不能只是少数人的社会;文化也不应该是少数人的文化。”写实画较易为大众欣赏,这也是他们坚持写实画的原因,或许亦是写实画派得以成功再起的原因。

中国写实画派成员名单:

靳尚谊、艾轩、杨飞云、王沂东、陈衍宁、徐芒耀、何多苓、刘孔喜、袁正阳、郭润文、王宏剑、朝戈、夏星、张利、龙力游、李士进、王玉琦、徐唯辛、郑艺、翁伟、庞茂琨、冷军、殷雄、石良、李贵君、张义波、朱春林、王少伦、徐青峰,还有已故成员陈逸飞和忻东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