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影评】只看到香港的绝望与不安? 这是最黑暗的光明
作为“第一届首部剧情片计划”专业组的优胜作品,张经纬导演的《蓝天白云》比同届的《点五步》及《一念无明》慢了差不多,甚至不只一整年的时间。面对同届作品均获得票房与奖项上的认同,《蓝天白云》自然也倍受期待。而个人认为,《蓝天白云》的确没有令人失望。注意:内文含剧透
平心而论,《蓝天白云》并非一套完美的作品,相反他的缺憾相当明显。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邓丽欣饰演的Angela与梁雍婷饰演的Connie两线并行下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一套80多分钟的电影要处理好双线而走的剧情,导演明显有点贪心,Angela的剧情明显被削得支离破碎,也没有通过任何主线、支线情节交代她的家庭问题,相信很多观众都会抓住这一点予以负评。
比《一念无明》灰得更透澈
然而,《蓝天白云》仍足以称作一部好电影,甚至可算是是2017年度最佳的港产片,原因在于其展现的独特性与格调上明显在港产片中别树一格。《蓝天白云》中一片灰蒙蒙的色调有人认为与《一念无明》近似,但比《一念无明》灰得更透澈。
《一念无明》最后有曾志伟拥抱余文乐,正面面对自己儿子的结局,过程中也有佘果代表新希望。然而,《蓝天白云》一直到尾也没有明言所谓“黑暗中的光明”到底在什么位置,邓丽欣最后送老人痴呆的爸爸入医院,梁雍婷与顾定轩入狱,对他们来说是解脱吗?电影中不时会以远景拍摄蓝天白云与青翠的山丘,这些本应予人希望、快乐的景观,在电影所营造的氛围下却仍是令人提不起劲,戏中角色看到的蓝天白云是希望还是绝望?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提供大量思考与演绎空间予观众
而电影大量提供这种没有定论的思考空间,正正是笔者喜欢《蓝天白云》的原因。到底“海洋公园”代表了甚么,有人认为表示了Connie的不可信。但我的理解是表示Connie一家的疏离感,Connie视为重要的回忆但在哥哥的脑海中却已完全忘记,间接强化了Connie的悲剧感觉。有人质疑为甚么Angela连患有老人痴呆症的爸爸失禁都可以忍受,但要选择在的士如此普通的环境中爆发。
笔者想法是其时Angela处于一种内疚、愤怒与哀伤参杂的复杂情绪中,留意前一刻Angela丈夫(李任燊饰)问她要否送其父一程,她当时答不要,但镜头一转却看到她在的士上。所以可以理解她当时的心理状况极为混乱,与此同时再受父亲的烦扰终于爆发,其实也相当合情合理。(顺带一提,邓丽欣在这幕所展现的演技绝对是满分演绎,从内疚到忍耐,从忍耐到烦乱,从烦乱到失控,演得相当有层次。也难怪有人称她更值得以《蓝天白云》获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最佳女演员”。)因此几乎每个观众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演绎,某程度上导演借电影呈现了一个他与观众间的交流平台,作双向性的沟通,这是港产片中少见的表现方式。
合理在地化 令电影更贴近香港面对的不安感
又有人质疑《蓝天白云》中的爸爸(陈哲民饰)与妈妈(宝佩如饰)真的有坏到Connie要杀死他们吗?这也是《蓝天白云》一个特别之处,电影中更刻意强化了Connie的爸爸妈妈也许命不该绝,特别爸爸死前叫女儿天冷要穿多件衫,导演这种做法就是试图令几个主要人物都没有绝对化,亦直接提供了更多的想像与思考空间予观众。相对于剧力万千的电影感,张经纬更倾向展现一种实感。
现实中伦常惨案的诱发点可能只是妈妈长期不让儿子打机,或是嫌对方太吵。近数个月有不少虐婴事件,成年人尚且未必能管理好自己情绪,更何况是小孩?《蓝天白云》的原型案件发生在2000年的美国,张经纬把这个事件移到香港中进行的在地化改做是很成功的,相信港人看这套电影的感受会更深,不安感与绝望感在香港社会中近年与剧毒般漫延,到底在这样灰蒙蒙的蓝天白云中如何看到希望,电影中没有明言,现实中的我们又如何承载及化解,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一头问号。
很喜欢《蓝天白云》制做的思考空感与真实感,而真实感所营造的张力与压逼感,却丝亳不比剧情离奇曲折的电影弱,这是《蓝天白云》与《一念无明》这种成本较低但真实感强的作品所共有。看这套戏的时候与其骂导演为甚么讲得不清不楚,不如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蓝天白云》应是富有想像力的人才喜欢之作。
更多《蓝天白云》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