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专访】导演张经纬不爱上帝式电影:看后思考也是娱乐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2009年凭一套纪录片《音乐人生》获得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的张经纬,于2014年以《蓝天白云》赢得第一届“首部剧情片计划”并开镜后,终于在3年多后上映。作为一位经验十足的纪录片导演,《蓝天白云》展现了他独特的讲故事方式与呈现手法,是一套相当风格化的作品,在芸芸港产片中别树一帜,展现了独有的魅力。

有人认为戏中的Connie与Eric代表了年轻人的抗争,按张导说法的话,Why not?

坊间有多种解读方法 张导喜闻乐见

最近因为邓丽欣拿了应届电影评论学会影后,也多了人留意《蓝天白云》,而此作其中一个特别之处是电影中留给了观众大量的想像与解读空间,面对这些讨论,张经纬并不想指正那种说法才是所谓的正确:“香港观众在解读电影中的暗示与符号方面,是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人会将父母解作强权、年轻人代表反抗,甚至Angela(邓丽欣的角色)代表港猪,对于这些讨论我不会亦不便参与。但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不只是如喜剧般让人开心,可以令人进入一种思考模式也是一种娱乐方式。而观众可以通过《蓝天白云》表达一种对社会,对香港环境的情绪抒发,我是很高兴的。”

张经纬希望可以通过电影与观众交流,而非单方面地给予某些讯息。(江智骞摄)

沟通与共鸣>一言堂解说

相对于导演一言堂的解说,张经纬更倾向让读者自行想像:“如伊索寓言,它有强烈倾向去说服人相信某种讯息,我知道如何拍这种电影,但个人而言不喜欢这种上帝式的电影,绝对地告诉你甚么叫好或不好。我希望通过电影与观众间可以发生沟通与共鸣。”每个人都可以在《蓝天白云》中有自己的想像与解读,造成观众与导演之间有种思想上的交流,而非一般电影单向而线性地由导演方灌输讯息,单是“蓝天白云”四字背后的意义,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每个观众都可以有与导演不一的看法。

电影圈就是名利圈,想在名利圈中打滚,并不单纯也不容易。(江智骞摄)

需要奖项令自己可以继续拍电影

记得张经纬导演在香港亚洲电影节的一个分享会中提到一尊奖的重要与意义,当时他告诉大众及其他新晋导演不要看轻奖项,当时他说:“电影圈好讲名利,要不你就有奖,要不你就有票房。如果你两者都没有,很快你便没机会再拍戏。”再谈到当日的分享,张经纬进一步解释当日的说法:“因为我未去到一个阶段是我不需要任何奖项,也仍可以继续拍下去,历史上只有极少导演可以做到这个地步。”电影的成本高,如何让投资方可以放心让你拍,票房与奖项大概是最客观的评估。除非你有钱到像《The Room》的Tommy Wiseau可以不计成本自己拍电影,做自己想做的事(纵使是大烂片都好)。《蓝天白云》大概不会是一套很卖座的电影,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期望在奖项上能获得好成绩,让张经纬在他的下一部电影中能再跟观众作出双向交流。

更多《蓝天白云》剧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