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瞭望台】 外界风云变幻 伊朗外交维持定力
“只顾对外扩张、罔顾民生。”这是此次伊朗示威的人民痛批政府的原因之一。回首2017年,伊朗在区内的活动似乎比前一段时间相对平静,不仅停止区域势力扩张,反跟俄罗斯致力叙利亚和平进程。即使老冤家沙特强势挑衅,伊朗也只是冷眼相待。坐拥8,000万人口和完备的工业基础,伊朗具备周边国家缺乏的国力底蕴。而对核协定虎视眈眈的特朗普,才是伊朗眼中的心腹大患。
“伊朗人民长期被政府压迫,忍饥挨饿,如今他们终于意识到要奋起反抗,是时候改变了!”伊朗的全国性示威第二天,特朗普便按捺不住在Twitter上发文。前一天,他还留下更露骨的推文:“看来伊朗政府撑不了多久了。”至上周三,特朗普共发出六条关于伊朗的Twitter,从指摘它支持恐怖主义,“残酷剥削人民”,再到警告伊朗当局“不要轻举妄动”,无所不包。
伊朗示威 欧美立场迥异
对伊朗示威者的支持,似乎不是特朗普口舌之快。上周二(1月2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黑利表示,美国正在寻求召开安理会和人权理事会的紧急会议,讨论伊朗局势。黑利说:“伊朗人正在争取自由,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国务院政策专员霍克(Brian Hook)也提到:“美国正动员国际社会支持其立场,特朗普政府已积极和各国斡旋发布联合声明。”
然而英国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仅表示关注事件,德国外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则提及,德国已要求伊朗当局倾听抗议者的心声,还提到“示威行动必须远离暴力”,跟伊朗总统鲁哈尼早前的说法差异不大。事实上,除了美国和以色列,大部分西方国家只表达了关注,并未有明言支持何方。
英、法领衔的欧盟国家积极参与阿拉伯之春所带来的战局,本以为卡扎菲或巴沙尔政权很快倒台,新选出的政府势必倒向欧盟。怎料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ISIS的崛起令法国陷入恐怖主义的阴霾中;数百万难民涌向欧洲,更令刚从欧债危机中恢复的南欧各国叫苦不迭。由此引发的民粹主义风波,更从前年开始席卷欧陆。
美国的高调表态反而为伊朗当局转移焦点制造口实。最高宗教领袖哈梅内伊(Ali Khamenei)上周二首次就此次示威向国民发表讲话,指“示威是由伊朗的敌人一手制造”。最高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更点名美国通过网络向伊朗发动代理人战争。事实上,饱受制裁之苦的伊朗中下层民众虽然走上街头,但对于曾经发起制裁,甚至威胁废除核协定的美国,不会抱有什么好感。《纽约时报》早前刊登评论:“特朗普如果真想帮助伊朗示威,便最好闭嘴。”前国务院分析专家大卫米勒(David Miller)亦在CNN网站撰文,敦促美国跟伊朗示威风波保持距离。
跟早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情况类似,特朗普的决定未必符合美国利益,其本人却能在搅动中东浑水的同时,获得一部分国内选民的支持。美国SSRS民调公司今年10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美国保守派当中,将伊朗视为“严重威胁”的选民占42%,远超自由派选民的14%。但伊朗人更为担心的是,特朗普会否为了取悦选民,而悍然废除伊核协定。
外交势力扩张至收缩
“不要巴勒斯坦!不要黎巴嫩!只要伊朗!”这句口号在本次示威中喊得震天,抗议政府将大笔资源投入外国,忽视民生疾苦。事实上,几年前的伊朗确实在中东攻城掠地。遭受制裁而变得艰困的伊朗,在2012年依然拨出92亿美元援助巴沙尔政权。而在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内战前,伊朗革命卫队中精锐的“圣城军”就派出约8,000人的特遣队进入叙利亚,和政府军协同作战,还肩负起指挥真主党武装及培训政府军部队的重任,在巴沙尔最为艰困的时期帮了他一把。
也门内战中同样出现伊朗的身影。胡塞武装在2014年窜起后,长时间保持实力坚挺,伊朗提供的大量援助功不可没。尽管德黑兰方面多次否认,却难以平息外界的质疑。去年年底,美国向外界公布胡塞武装向沙特发射导弹的残骸,试图证明该枚巡航导弹具有伊朗国防工业的特征。一个月后的12月3日,胡塞武装宣称向阿联酋发射了一枚巡航导弹,从相关视频片段中可以看出,该枚导弹类似伊朗研发的“索莫尔”导弹。由于拥有巡航导弹的国家不在多数,胡塞武装从其他渠道获得该武器的机率是微乎其微。
然而,自2017年俄罗斯牵头叙利亚和平进程开始,伊朗在地区事务上便趋于低调。去年4月的阿斯塔纳会议上,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国达成协议,决定在叙利亚战局最为激烈的四个地区划设“冲突降级区”(de-escalation zone)。尽管伊朗和真主党武装在当地掌握绝对优势,大可将反对派武装赶净杀绝,也依然遵守协定规定。留在叙利亚境内的革命卫队士兵,只停留在靠近黎巴嫩和伊拉克的边境地区,守卫已经取得的“什叶派生命线”。
面对伊朗地区影响力迅速提高,逊尼派统治的阿拉伯国家自然异常紧张,更在今年由防守转为进攻。去年中,海湾国家以卡塔尔同伊朗间保持暧昧关系为由,对其实施“断交加封锁”的惩戒措施。在黎巴嫩,沙特亦尽力破坏真主党和逊尼派间的合作,逼迫总理哈里里辞职,试图火中取栗,将什叶派势力扫出政府。逊尼派国家与伊朗的敌对程度,甚至超过与其多次交战的“仇人”以色列。以色列参谋长、陆军中将埃曾科特(Gadi Eizenkot)11月表示将同沙特建立情报共享机制,对付伊朗。此番情势下,伊朗转为低调也是情理之中。
国力决定外交态度
经历叙利亚内战的洗礼,伊朗已巩固了连接波斯湾和地中海的“什叶派走廊”,战略实力达到空前高位。此次在伊朗国内爆发的示威已经证明:继续维持高压的扩张态势,将耗费大量的经济和外交成本,反倒令后院起火。而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调,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令美国不敢废除伊核协定,才能维持经济高度增长,保护伊朗国家利益。
伊朗核协定签订后,伊朗已结束连续四年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今年3月,伊朗经济可实现4.2%的相对成长,年通货膨胀率也将由34%下降至10%左右。鲁哈尼上周三宣布,伊朗政府将对经济“动大手术”,以回应民意诉求,清理伊朗受到制裁期间,依附于军队和宗教势力的非法金融机构。种种改革和发展大计都需要稳定外部环境配合。
即使伊朗保持处变不惊的外交姿态,仍旧是中东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中国前中东特使吴思科向《香港01》表示,在中东地区,除了伊朗什叶派,原本还有两个较具野心的政治力量:西部的伊拉克以及东部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这两派力量跟伊朗什叶派政权高度对立,但经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已被瓦解,伊朗因而取得无出其二的区域影响力。
当下同伊朗竞争的沙特阿拉伯在综合国力上难以同伊朗抗衡。沙特人口总数约为3,000万,仅算得上是中型国家,同伊朗接近大国标准的8,000万人口难以匹敌。跟沙特较为单一的石油经济不同,伊朗工业体系的完整度在中东地区仅次于以色列。早在巴列维时代,伊朗仿效美国展开工业化进程;伊斯兰革命后,更因为恶劣的国际环境,受形势所迫而建立完整自主的多元化产业。如今,伊朗有能力自主研发包括飞弹、卫星等多种尖端科技。尽管受到伊斯兰教法的约束,伊朗女性地位在中东地区亦无出其二,大学程度的女性比例甚至高于男性,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很少出现。
已取得的短期战略成功,加之深厚的国家底蕴,使得伊朗有资本保持战略定力。经历此次的抗议风波,伊朗应会保持这一路线,将更多资源投入民生和经济建设,未来的发展之路似乎趋向乐观。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