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迷思】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有没有发现,长大后时间过得特别快?
我记得小时候的时间是“一步步”地过的。对于时间的“初体验”,便是小时候上课,总爱装作看前方的老师,其实是看她背后的钟,一秒一秒地跳,跳到天荒地老都未下课。放学便回家看卡通、吃茶点、做功课、吃晚饭⋯⋯一天是如何的漫长。如何漫长也不及暑假长,那时最爱拖著妈妈买𩠌,回家要爬又长又斜的路,我看著二人的影子慢慢拉长,一步一步数,回家的路仿佛太长,却很快乐。数著数著,眨眼变大个,日子忽然很短,只有两部份,就是上班和下班。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这感觉,时间在毕业后、长大后便好像过得愈来愈快了。原来,这并非只是感性或不愿长大,而是大家都会经历的心理现象。以下就以三个解说让我们一起打破迷思:
解说一:“比例”理论-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
我们长大后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其中一个最有名的解说就是“比例”理论。每每我们长大了一点,我们的每一分秒所占我们极个人生的比例都会小一些。例如,当你一个月大时,一星期就已经是你四份一的人生。当你14岁时,一年就是7%的人生。以量来说,以前的一年与现在的一年长短是一样的;以比例来说,那就大不同了。当你30歳时,一星期只占极小的部份。这就是以“数理”的角度解释了为何我们会有时间过得越快的错觉。
可是,这说法有一个盲点。就是它假定了我们都是把每一分秒都放在整个人生上比较,好像每一秒都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可是,我们并不是这样的。人生中的每一秒都可以与别不同,我们看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自己生命的长短而有所改变。
解说二:“生理”理论-温度越高时间过得越快?
小孩子的身体与成人大不同,因此也有人以“生理”的层面解说对时间流逝的不同感觉。因为妻子的一场高烧,启发到心理学家 Hudson Hoagland 把对时间的感觉联系到人的体温。当年他的妻子卧病在床,他则在床边照顾她。就算他只是走开一阵子,她也会“渡秒如年”。于是他便在她不同体温的时候作实验,发现她体温高的时候会觉得时间漫长一点。他接著也跟学生们做了不同的测试,都证实了他的假设是正确的。而小孩子的体温一般比成人高,时间便犹如冷缩热涨一般。
解说三:时间过得快-原来因为我们不再无知。
除了“时间的比例”和体温外,要数小孩子跟成人最大的分别就是对世界的认知。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的Steve Taylor认为这是最完美的解说,就是他认为我们对时间快慢的感觉源于我们接收的新资讯。愈多新资讯,时间就过得愈慢。早在六十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他们播放两段长度一样的声带,一段较多声响,用以比作更多资讯。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较多资讯的录音带时间较长。结论是:资讯越复杂,感觉时间就越长。
在小孩子的眼中,事事新鲜,完全不像成人般对世界“见惯不怪”,甚至盲目。因此常常有人说小孩子的世界是不同的,所有感觉都是强烈的,好像更真实、更美丽,或许是如此“认真”地对待每种感觉,也更“脚踏实地”地感受每一分秒,不像现在般营营役役,时间便好像过得慢一点。
三个说法中,你又认为哪个最准确?我就最喜欢最后的一个。因为只有它是最浪漫,好像我们还有些希望可以“扭转乾坤”。我们没法让自己回到小时候般无知,但我们可控制我们看事物的态度。我们可以一样抱有事事新奇的“初心”,可以“大智若愚”,亦可以在经历过后,仍然选择拿出真心感受世界。不止可以把时间拉长来过,也仿佛找回儿时那“一步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