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一个人,只需一秒?一秒定型,原来是大脑“保护机制”发功!

撰文: 许芷婷
出版:更新:

我们学的是,不要以貌取人,现实中却是“你的样子如何,你的命运也必如何”?

近日有朋友失恋,急急找女伴慰籍“寂寞的心”,为免重复犯错,他便叫一班朋友帮眼看看。以前总要约出来,现在只要一机在手,总有方法“窥探”一下对方的生活。我们滑着电话,看见那女生画着浓眉大眼,差不多整个Instagram 都是自拍相片,坦胸露臂,自信十足。我们一众朋友都“耍手拧头”,说不上原因,就是不喜欢,心想朋友这次是不是瞎了眼。

听说爱上一个人只需4 分钟;我就说,讨厌一个人一秒就够。

(《One day》剧照)

以貌取人原来是“保护机制”?

(《13 reasons why》剧照)

“以貌取人”从来都是个我们怎都改不掉的坏习惯。但原来这并非因为我们没有修养,而是大脑启动了“保护机制”。根据《The Guardian》早前的报导,形成第一印象只需100毫秒,比我想像的还要快。

要形成第一印象,主要靠脑内的杏仁核(amygdala)和后扣带回皮质(PCC)。杏仁核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等等五感转化成社交讯息;而PCC则是把这讯息联系到我们的过去及情绪。这两个即时反应让我们快速判断,是否喜欢这个人,会跟他们继续交往还是不再理会。

这无关修养,只是脑内的“保护机制”,让我们快速判断眼前人是否有威胁。因此,我们只能以最表面的“证据”作出判断,如他们的容貌、衣著和谈吐举止。我们会把这印象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找相同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判断;要是没有相同之处,脑袋就会“作故事”来补偿,这就解释了我会为甚么总是戒不了“道听途说”或“听是非”的怀习惯。

“听是非”的第一印象难以打破:所有反证都是例外

(pinterest)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难以打破。以前大学迎新营,大家都可能玩过First Impression这破冰游戏。玩法是大伙儿分成两队,列出一系列的“性格特征”,再互投“暗票”,算是最含蓄又最有效的“自我介绍”。当中最有趣的地方当然是那些“性格特征”,皆因全都是大家初次见时不会谈及的。现在已想不起那帮朋友确实写了甚么,却记得那次之后,与他们交谈都不其然想到游戏中那个表。第一印象少于一秒便可形成,但也可全然是偏见,影响深远。

上述的分享中,这样认识朋友都未必不好,毕竟你的外表与寒暄也反映了一部份的自己。更甚的是,就算我们没有见过对方,只是听过别人说起,也会不自觉地形成第一印象。你以为只要见了“真人”便可以修改我们的印象、重新认识对方?少年,你太年轻了。无论他们说了甚么、做了甚么,你都只会解读成符合你“第一印象”的意思。至于其他真的是说不通的,脑袋便会“欺骗”你都是“例外”。

人言可畏:向“是非”说不

(pinterest)

这并非站在“道德高地”批判,只是人言可畏,不单令自己对人有偏见,难以交深,有时自己成了受害人,也懵然不知。

若你惯了从听来的事批判一个人是怎样,那叫你批判“是非”本身应该不难。要完全不听是非,是不可能的。但听的时候,你却可以常抱质疑态度,如是否合理?为甚么要说给你听?那个人说的话是否可信?从哪儿听到?这些都可以减少我们形成错误的“第一印象”。而且,与其听别人说,倒不如自己观察和认识,亦可比较他跟你或与别人相处是否一样,这些感觉都比听到的可靠得多。

最后,自己也当然不能乱说人坏话。以前“年少无知”,听到好姊妹诉苦,总会跟著她讨厌其男朋友,力劝他们分手。但往往吵架过后,他们又好像无事一般,反复多次后,不禁觉得这样实在浪费我心力,而其实每人都试过跟朋友诉苦,把伴侣数落得一无是处。长大了才发现不必那么认真,她不是真的讨厌自己男朋友,而是需要发泄。而凭她的片面之词,就把那男生定了“死罪”,实在不对。那女生不但得不到支持,也难以听到有建设性的意见。

资料来源:The Guardian、lifeh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