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教育排挤文艺 业界斥如自杀 披头四大卫宝儿风光恐成绝响  

撰文: 高紫恩
出版:更新:
一名英国学正在参与生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路透社)

由六十年代的披头四,到七八十年的大卫宝儿,再到近年英国电视剧集及流行歌曲,一直都很能吸引全世界观众。时至现今,由BBC制作的《福尔摩斯》、ITV拍摄的《唐顿庄园》以至歌手Adele在英国国内外都大受欢迎,似乎全球都在欣赏英国文化。但英国本地艺术文化界警告,英国的创意产业有可能在这一代手中没落,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政策轻视文化艺术,损害培育下一代的文化艺术人才。

英国创意产业联盟(Creative Industries Federation)将于本周二发表报告,警告英国目前的艺术文化领导地位已岌岌可危。英国传媒称,报告将提到,包括电影、戏剧、流行音乐和时装设计等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占当前英国经济5%,价值达769亿镑。

图为英国摇滚音乐家大卫宝儿。(Getty Images)

不过《卫报》透露,报告将指出各个先进国家都已看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纷纷投放大量资源,锐意发展创意产业,拓展文化外交软实力、提升文化创意地位,反观英国当局却驱使学校过度侧重数理科目,长此下去,这将威胁到英国的领导地位。联盟主席索瑞尔爵士(Sir John Sorrell)接受《卫报》访问时指出,当英国财政大臣欧思邦(George Osborne)在赞扬英国创意产业的同时,其他国家同样看到其重要,致力发展投资创意产业。他指:“中国欲打造‘中国设计’的形象,而非停留在‘中国制造’”。

《卫报》指出,除了中国大陆,台湾也开始调整学生课程,更力鼓励创意思维,就是美国也日益看重文化艺术教育,例如三藩市当局就同意大幅提高对三藩市艺发局的拨款达五成。

早前,文化及创意经济顾问BOP Consulting以及创意产业联盟,亦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其他国家愈来愈重视文化经济,报告指中国、韩国及巴西都从英国学习,着力投资在创意经济上。英国文化艺术界担心,英国在文化出口上的传统优势在一个世代内将不复再。

英国歌手Adele在2015年出席电视节目。(Getty Images)

学校轻视文化艺术 科目不入指标

尽管艺术发展得到英国大臣认同,但英国国内的艺术家及文化界却狠批政府教育政策。他们早前联署去信《泰晤士报》,警告英国的创意产业会在这一代手中没落。英国教育部建议,学生必须修读“英格兰文凭考试项目(English Baccalaureate)”内7个核心课程 。有关项目是一个量度学校水平的指标,只包括英文、数学、一项语言、两个科学学科及历史与地埋科目,不包括文化艺术科目如音乐、艺术,话剧及设计。英国艺术家及文化界人士在联署信中警告,这样的教育制度安排,对英国未来文化艺术人才的培训相当不利。

艺术科目学生人数锐减

批评者指出,有关“英格兰文凭考试项目”的教育改革安排,直接令学校侧重数学及理科等科目,而轻视文化艺术。事实上,根据2012年的数据,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课程中,修读艺术科目的学生人数锐减,修读话剧科目学生人数比例下跌最多,有6.3%;修读设计及科技、艺术家及设计、音乐的学生人数,则分别下跌5.1% 、2.4%及3.6%。

文艺界形容政策为“自杀性”行为

时任电影及剧团总监艾尔(Richard Eyre)2012年时就批评,政府教育政策轻视艺术文化是“极度短视”;著名作家黑尔(David Hare )亦谴责政府,指“这是最危险及影响深远的政府改革”。英国文化艺术人士指这是“自杀性”行为,忧虑不将艺术科目纳入中学考试内,学校会将艺术科目边缘化。

这是最危险及影响深远的政府改革。
英国作家黑尔(David Hare )

文化发展需要靠教育推动,文化与教育有莫大关系,教育政策直接影响学校投放的时间及资源。有英国文化艺术界人士都指出,当局将艺术文化教育塞在20%的课程内是不足够的,在英国当局重理轻文策略下,很多小童及年轻人不单止错过了欣赏戏剧的机会,还会错过了幼年时学习与发展话剧的机会。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