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粒污染】识辨微胶污染产品 摆脱“胶”质生活
“我不想下一代面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做些什么吗?”胶樽、眼药水樽、破汽球的残骸,形形式式的塑胶垃圾,已渗透了眼前这片美丽沙滩。“无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PFS)创立人Tracey边走边把垃圾检起,透露她对塑胶海洋污染问题的忧虑。
“塑”造“胶”质生活
谈到成立“无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PFS)的由来,来自澳大利亚的Tracey Read忆起儿时于沙滩堆砌城堡的情景。贝壳、树枝、石头,随手拾取天然材料,为堡垒装饰,打造自己一片小天地。搬来香港后,她与儿子到沙滩玩,眼见沙滩上满布大大小小的塑胶垃圾,不禁慨叹:“一代之隔已有这样大变化,而这个问题只会愈趋恶化,因为现今塑胶用品使用愈来愈多。”
昔日的沙堡垒渐渐沦为“胶”堡垒,眼前的光景驱使Tracey于住处愉景湾组织义工,定期清洁沙滩。后来,她跟随海洋污染考察队到北太平洋水域,从日本航行到夏威夷,沿途收集水质样本,实地目睹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大量废弃塑胶漂浮并积集于此,令她亲身体会海洋污染问题之迫切。“明明就在海洋中心,但竟然可以看到牙刷及胶樽等不同类型的塑胶垃圾随海浪漂浮。”于是,Tracey回港后成立PFS,除了集中清洁沙滩及循环回收,还到学校举办演讲及工作坊,提高公众对海洋污染的认识。就在PFS成立的同年夏季,香港发生了“胶粒事件”。
香港胶粒事件
2012年,强台风袭港,6个载有聚丙烯胶粒的货柜被吹落海,胶粒散落本港南面水域及多个沙滩,严重污染海洋。海洋满布胶粒的震撼画面,触发市民到沙滩清理胶粒,实行自己沙滩自己救。“很多人来到沙滩,想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也帮忙一起清理胶粒。”那次意外,瞬间把仿似离身的海洋污染问题,活生生地放在眼前,叫香港人无法回避。
“胶粒事件”敲响了警号,令港人意识到海洋塑胶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延伸至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胶粒与磨砂产品中的微胶珠同属微塑胶,而微胶珠的直径一般少于1毫米,比胶粒更细小,肉眼根本无法看得见,落入海中更是难以清除;然而,微胶珠却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使用的磨砂产品中。据PFS研究指,一支130克的磨砂洁面膏,已含超过100万粒微胶珠;单是每次洗面的份量,就有约17,000粒从洗面盘流走。每天与微胶珠如此亲密,但对于它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却欠缺危机意识,正因微胶珠看不见,其污染没有构成震撼画面,因此也难以引起大众关注。
公众对微胶珠影响欠认识
虽然微胶珠近年于国际间已引起关注,但Tracey认为,于香港,甚至于亚洲,公众对微胶珠的关注度仍存在很大的推进空间。事实上,消费者易被市场手法蒙骗,误以为标榜天然成份的品牌就是对大自然无害。Tracey向我们展示各款于市面上买到的磨砂产品,其中一支洁面膏的包装上标示含芦荟天然成份,但细心一看,原来同样含有“Polyethylene”,亦即是微胶珠成份。
除了聚乙烯(Polyethylene, PE),如在产品成份标签看到聚甲基丙烯酸(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和尼龙(Nylo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等字样,即表示该产品含微胶珠。Tracey建议消费者应避免使用含微胶珠成份的个人护理产品,改用天然无害的替代物,例如杏仁、核桃壳、盐或浮石。另外,“无塑海洋”与其他海洋污染关注组织合力制作了手机程式《Beat the Microbeads》,只需用手机一扫产品条码,便可得悉是否含有微胶粒成份,借此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从而减少海洋污染。
倡本地立法 共同承担责任
微胶珠的污染问题,源头自然是来自生产商。为此,环保团体一直与生产商处于对立位置,Tracey却认为最重要是沟通:“我们不是要去指摘,而是要一同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了查证市面上各款磨砂产品是否含有微胶珠,Tracey主动与各品牌接触,发现他们多数不知道微胶珠会对环境构成影响。虽然陆续有品牌承诺会逐渐弃用微胶珠,并以其他天然成份取替,但国际间实在有太多生产个人护理产品的品牌,有些甚至难以联络,亦没有列明成份,消费者如何揭开糖衣包装,避免成为污染海洋的帮凶?
她说:“正因如此,政府立法是必要的。”要把看不见的问题展现人前,并说服各持份者去一同承担海洋污染的责任,这是艰巨的任务,Tracey相信,仍需花很大的努力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