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英语.来稿】不想“误人子弟” 教师努力改善英语口音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文:知“音”人

在教师英国语文能力评核(一般称为基准试)数份卷中,“口语”(speaking)一向是较多人“肥佬”的一份,本年初公布的合格率仅为54.41%。有多次“肥佬”的老师分享说,其中最致命的部份是朗读。由此可见,学生从学校老师学来的英语发音及口音,也未必是正确。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部言语科学实验室”最近进行了一项名为“2016-2017 香港小学教师英语语音科学化改良计划”研究。结果发现,不少小学教师的英语发音因受港式英语影响,有各式发音及口音问题。有资深英文科教师回望自己当年做学生时,也曾有过被老师“误导”的经历。她们认为:

不是每位小朋友都有机会上Playgroup,或与外国人直接对话以训练英语听说。因此主流学校的教育质素显得更为重要,不然会误人子弟。
黄爱雯老师曾往英国进修,但在参加培训后才发现自己以往有些英文发音和声调不够地道。(作者提供)

当年的资优生:只精读写而非听说

黄爱雯当英文科教师已经9年,当年她就读主流中文小学,出身于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长辈均不太擅长英语,小时候亦没有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小学时以为自己英文不错,升上英文中学后才发现自己的英文也不是很好。”她开始发奋背诵英文单词及阅读英文报纸,但当时的心态仍是以应付公开考试为主。“当年甚少看西方的电影或电视节目,生活中也没有太多说英语的机会。”因此,她在英文上的进步大多只在读写,而非听说。

中五会考时,当时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播放英语录音声带,又会跟我们预习即将出现在声带内的词汇读音。然而,实际跟外国人聊天时可能出现的词汇层出不穷,预习不来。

她回想,那时仍不太敢与外国人沟通。因为学校里学的都是比较官方的学术型英语,她怕跟外国人沟通时听不懂比较口语化的英语。

大学时她主修翻译,但读写和听说的课程内容比例大概仅为7:3。“即使是听说的部分,更多可能是教你意译的内容而非读音。”毕业后不久她成为教师,5年后到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进修文学语言学硕士。

英国很大,每区市民的口音都不太一样;好像有些伯明翰城区的人读‘bus’时会用了‘bush’的‘u’读出、把‘ice’读成‘oys’、把‘study’读成‘stody’等,我因而认识到一些带有不同口音的读法。

但她发现该区的口音和字典标的注音不一样,所以没有学习,听懂就算。她曾于中一时学习过英语国际音标,觉得非常有用,可惜正规课程中学习语音的时间太少,后来她要靠自己复习才能记住。

教师的发音也不一定正确

在持续进修下,她陆续发现以往一些中学老师教她的英语读音有误。

好像当日有老师将‘amazon’的前半部分‘ama’读成和‘amazing’的前半部分 /əˈmeɪ/ 一样。我一度学了这个错误读音;多年后和朋友聊天时发现有问题,加上查字典,才知道正确读音应为 /ˈæmə/。

去年她参加了言语科学实验室的英语语音改良训练研究,是29位参与老师之一。研究人员摄录了老师英文课堂情况,并对课堂之录音进行语音分析,然后邀请老师出席讲座,指出他们的一些英语语音通病,再为每位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训,针对性地指出及纠正每位老师的英语发音及口音问题。

黄爱雯参加培训后才发现,虽然自己任教英文科多年,又曾到外国进修,但有些发音及口音仍然不够像道地的英国人。“好像最简单的 ‘two’、‘three’和‘four’,正确应该要把长元音读得够长,并于连读时转变声调,跟单独朗读每个字的读法不同。但港人习惯只会连续用相同的高声调读出。”

为什么英文科老师也操港式英语?

研究发现,大部份教师未能清楚朗读长元音与短元音的长短分别(例如‘it’及‘eat’、‘chip’及‘cheap’的分别),导致大部份学生在认知、聆听以及朗读层面的测试中未能成功区分长短元音。更甚的是,研究曾经观察到当学生读出一般港人都接受的港式发音时(例如将‘ruler”的 /r/ 读成比较像广东话的 /w/ 加上小部份英式 /r/ 的混合音),经过跟老师反复朗读后,却不知不觉被“纠正”为更错误的‘luler’)。

香港大学副教授、言语科学实验室主任吴民华博士解释,港式英语口音问题大多时候源于广东话跟英语语音系统的差异,跟本地教师以广东话作为母语有很密切的关系。大部份本地教师除了上课需要说英语,下课后生活上基本没有这个需要。

研究又发现,大部份参与研究的英文科老师在入职前后都因各种因素获豁免考基准试,但在入职前后未有接受足够或正统的语音(Phonetics)及发音(Pronunciation)训练。部分老师因计划申请升职,才有考基准试及改良口音的需要。此外,研究发现不论在英语发音及口语水平的流畅度、用字和文法准确度方面,资历较深的教师普遍表现比不上年资较浅的。口音科学研究主任及改良培训导师何瑞清博士尝试理解,教育局推行9年免费教育初期,对教师的需求激增,资源有限,课程只能集中读写,更难对老师的英语听说能力作出要求。有学员透露,甚至一些原本任教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兼教英文科或成为英文教师,不少那一代的老师一直未有接受过相关训练。

为了下一代 教师更不应“误人子弟”

另一位同样参加了语音改良训练研究的英文科老师刘泳欣也表示,参加该语音改良训练后才发现自己的一些英语读音及口音有问题:

如 ‘classroom’、‘handbook’,以前读第二个音节‘room’和‘book’时会用高声调读出。经训练后,才学懂要下降声调。
刘泳欣老师于主流学校任教,认为教师应教导正确的知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作者提供)

刘泳欣出身于普通家庭,生活上特别是小时候没有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主流教育是她接触英语的起点。她深明不是每位小朋友都有与外国人练习英语听说的机会,因此主流学校的英语语音教育变得更为重要,不然会误人子弟。

全港有近千间主流中小学,估计最少约有4千名英文科教师,跟随他们学习的莘莘学子更是千千万万。

俗语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如果老师教了错误的知识给小朋友,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机遇。

她希望能持续在英语发音及口音方面进修,将最好的教予小朋友。

教师的再培训不应只限于读写,也应加强听说。(作者提供)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