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历史、再拿画笔 艺术家庭母女:绘画是一场突破框框的游戏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学习绘画时,你期望能学到甚么呢?色彩运用?上色技巧?13岁的范云曦说原来绘画不只这样。云曦在充满艺术气氛的家庭长大,5岁时已赢得捷克利德斯第 39 届国际儿童美术展“莉迪斯玫瑰奖”,及后亦获得多个国际绘画比赛的奖项。“我不觉得输赢很重要,只是想画画,只要有机会画画就可以了。”对云曦来说,绘画是一场“Think out of the box”(突破思考框架)的游戏,亦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摄影:李欣愉、部份由受访者提供

赢得捷克利德斯第 39 届国际儿童美术展“莉迪斯玫瑰奖”的作品,猜猜云曦用了多少时间绘画?原来只用一小时便完成这幅画,但是她花了很多时间在前期的资料搜集、构思等等。(小画家云曦)

绘画是一场突破框框游戏虽然每一个比赛都设有主题,看似充满局限,但云曦和妈妈Lilian皆认为亦是一个挑战:“主题只是一个创作方向,要从这框架寻找突破,才能创作出与别不同的作品。”例如在捷克利德斯国际儿童美术展胜出的画作,便是以东方水墨风格来绘画捷克的面貌,妈妈Lilian引述当时评审的评语,指画作风格与捷克建筑配搭新鲜,而且笔触随意,拟人化的小屋亦不失童真。

先学历史,再拿画笔要画出“贴地”的画作,画家需要先了解主题,Liliian认为参加有主题性的绘画活动是学习历史、人文等课外知识的机会,例如今次受邀为“乐.谊音乐节”中的儿童音乐会《马可孛罗@威尼斯嘉年华》绘画宣传单张插画,便要先了解元朝时意大利和中国的邦交:“当时的意大利是怎样呢?马可孛罗来往两国时又有什么故事?威尼斯的衣着又有何特色?这么多元素,又该选择哪些?”

云曦的作品。(小画家云曦)
《马可孛罗@威尼斯嘉年华》的宣传单张。

最后云曦为配合音乐会的儿童元素,特别画了年轻版的马可孛罗,以及威尼斯整梁、中国飞簷建筑,以及骆驼从丝网之路走到中国的背景。“她最近在看三毛的著作《撒哈拉的故事》,可能稍后会创作沙漠的作品呢。”Lilian这样说。

为女儿寻觅创作空间去年云曦在传统名校就读中一,热爱绘画的她在上视觉艺术课时却并不享受:“视艺堂的内容颇沉闷,大多都是教素描植物,以平面创作为主,缺乏探索的空间。”Lilian认为学画除了学色彩、线条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开拓眼界、激发创意和自信心,她回忆一次视觉老师叫学生用尺画直线(非室内设计或建筑图),便决定让女儿转校:“即使想把线画直一点也不应该用尺,传统学校大多集中在主科,艺术科的发挥空间较少,在云曦这个年纪应该要多作尝试、发挖不同玩法,而非单单集中在画笔画纸上。如果她不停被老师否定,指她‘画得唔啱’,只会磨灭她的热情和浪费天份。”

今年云曦转到一所采用IB学习制度的国际学校读九年级,Lilian指学校的艺术学习的自由度很高,云曦指虽然今年未有视觉艺术课,但多元化的课外活亦让她十分兴趣:“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电影、数码设计、时装设计、写生,亦看到有同学在造雕塑,老师会介绍不同的艺术家,又鼓励我们多做前置作业、资料搜集、发挖水彩塑胶彩以外的材料,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3
(小画家云曦)

对于未来,云曦指不一定会成为画家,但相信会从事与创意设计相关的行业,Lilian表示会为云曦提供最大的支援,她这么支持女儿发展艺术,除了珍惜女儿的天份和热情,亦相信人的脑袋是永不能被取替的,她认为在未来很多工作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替,但创意却不能,即使机械人能作曲,其运作界面、程序亦需由人来设计。“我相信朝艺术、创作发展是对的,至少她将来工作时会开心,活在这时代,我希望她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是个思想自由的女生。”

“乐.谊国际音乐节”儿童音乐会:《马可孛罗@威尼斯嘉年华》让大小朋友透过音乐、芭蕾、戏剧漫游威尼斯假面嘉年华,一众来自海外及本地的知名音乐家,则会演绎作曲家王宇轩以中、西乐配器改编的新作。年轻舞者陈艾黎及两位生动活泼的意大利即兴喜剧演员亦会加入演出,让观众体验面具嘉年华的热闹气氛!日期:11月25日地点:香港大会堂剧院时间:下午2时半、4时半购票:https://ticket.urbtix.hk/internet/zh_TW/eventDetail/33305

延伸阅读四岁成画坛神童 七年来谦虚求进 刘见之:画画让我认识世界不为儿子创作设框架 爸爸:绘画是一场实验、应天马行空

不谙音乐 妈妈变身“书僮”陪伴女儿练琴:不想她感到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