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儿子创作设框架 爸爸:绘画是一场实验、应天马行空
早前一幅填色比赛的幼儿组得奖作品在网上疯传,因参加者只有3岁,但著色技巧成熟细腻,网民认为作品丝毫不见幼儿应有的童稚笔触,质疑是由家长代笔。原为建筑师的刘浩昌(刘sir)在1998年与太太一同创立博艺堂,全职授画,20年来桃李满门,学生获奖无数,正就读中一的大儿子见之在4岁时便在画坛大放异彩,更被称为绘画神童,就读小四的禹之亦不甘后人,多次获奖。对刘sir来说,到底什么是“美”?能登上国际画坛的作品有什么特色?在这功利社会,艺术是不被看好的行业,小孩为什么还要学画?来听听他的分享。摄影:龚嘉盛、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说到那幅被网民质疑的得奖作品,刘sir不作评论,找出见之第一幅获奖作品《老虎》来说明。“对幼儿来说,画画应该是一场实验、应天马行空的,颜色和比例都不需要在意。若是经过思考和咀嚼,画便会有味道和原创性,旁人亦能看出当中的热情。”刘sir指出《老虎》的用色非常多层次,单是绿色已超过5种;线条粗幼度不一,让老虎变得立体;更要留意的是老虎的神粹,简单数笔便描绘出老虎窥视猎物时的犹疑和战战竞竞。
“对4岁的见之来说,这幅画可算是神来之笔,当中观察力和手法都比同龄人大胆。”敢于混色,除了天份,还因后天的栽培。
“美”没有定义 热情也是一种美
未受社会洗礼的小孩应充满无限的创意和想象力,但有些小孩却因大人的愚昧,强硬地被灌输一套审美标淮。有学生学习水墨画后回家练习,水墨画的美可从笔墨神韵、渲染效果来看,稍微毛糙的笔触也是其特色,但有家长却觉得小孩画得非常不“工整”,用自己的方法把化开、毛糙的部份都盖掉,让笔触变得像用油性笔画出来似的,刘sir看见后非常无奈:“我把画作不断用水冲刷,洗走加工的部份,让墨水再自然化开,后来竟获得奖项。”
刘sir特别记得一次带见之到国外参加现场写生比赛,最后获得大奖,评判表示除了绘画技巧出色,还被他的热诚打动:“评判不只从最终作品评分,一连数天的比赛过程中都会在现场穿梭,观察参加者,他们看到见之不但专注,也很喜欢跟其他参加者交流,从心而发地享受整个过程。”
惟有经过思考 才能画出独特
现代家长总是爱为小孩报读不同的兴趣班,或为考取证书,但过了升学阶段,便停止学习,以免影响学业,刘sir却指出画画和学习不一定毫不相干或有负面影响,反而有相辅相承的效果。“人人去巴黎都影巴黎铁塔,你怎样可以影得不一样呢?绘画其实是一连串思考过程,例如当有3小时画一个风景,要先分析眼前的景物、建筑物的结构、选择视角,再组织分别用多少时间起草图和上色,从中能训练思维和耐性,对学习和工作都一定有帮助的。”
访问的同时,隔壁有3、40位学生正埋首颜料中,他们正在为一个主题为“和谐”的绘画比赛努力。课堂完结后,刘sir带我到画架前,抽出一幅幅作品,有钢琴演奏会、有芭蕾舞练习情景,幅幅也不同。“我会先跟学生们讨论什么是和谐?他们心目中的和谐是怎样的?有人认为能给他人演奏钢琴便是和谐,也有人觉得能跟朋友一起跳芭蕾舞也是和谐,这没有对错的。”
除了自由创作,外出写生时刘sir也会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创意,例如临摹一个街边茶档,凭想象加上一位不存在现场的厨师。“有学生只懂呆坐,因为他习惯了模仿前人的画作、跟随大人的指令,已不懂得思考。”
的确,很多人学画时都从模仿开始,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的笔触、《哭泣的女人》的表达方式……未画过,都听过。“更重要的是要跳出前人的框架,找到自己的风格,画画不能一成不变,以钢琴和烹饪来作例子,每次钢琴比赛都是弹古典乐曲,但烹饪则不断有新潮流,现在更有Fusion菜。”
绘画也是一个成长经历
教画20年,刘sir看过很多学生受父母影响而被逼著上课,或被逼放弃绘画,他形容是“大家都辛苦,一壳眼泪”,也很明白父母只是紧张小孩。“这是不能强逼的,小孩未必喜欢成人安排的,行行出状元,世界一真在变,数十年前怎会想到现时有I.T呢?不要太急著安排小孩未来二十年的生活。”
很多人以为学画便是要做画家,但两位儿子却少有表示日后要当个画家,刘sir认为,与结果相比,过程才是最重要。他回忆禹之曾受哥哥影响,作画时小心翼翼,初期怕“犯错”而多画容易控制的线条,约一年后才渐渐敢于上色、混合色彩:“我不会逼他尝试,这是一个突破的过程。”
作为一个绘画老师,对于儿子被称为画坛神童,刘sir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请求亲友不要太过份褒奖被称神童这事情,避免他自我膨涨:“虽然上天赋矛他一双观看事物的眼睛和绘画天份,但最重要是在成长中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善用上天的礼物。”
见之在十月将会参加第二届新艺潮博览会,展出刚在罗马尼亚的得奖写生作品,71位参展艺术家只有他和另一位来自俄罗斯的Murashko Gordey是小孩,将展出油画、水墨、雕塑、录像、声音艺术及互动装置等作品。
第二届新艺潮博览会日期:2017年10月6日至9日地点:中环PMQ元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