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来稿】中史必修化:两大关注点与教学方法建议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文:邝卓睿(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

新特首的施政报告引起大众关注和讨论,当中包括初中中史科必修化。初中中史必修无疑地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本人之前在其他文章提过中史必修的前提是需要有完整计划和思路,包括如何善用以及运用好硬件如博物馆图书馆,以及软件包括电子程式、AR 和 VR。虽然今次施政报告简略地提及有关措施,但详细资料仍需教育局进一步交代。在此,本文列举两项需要关注的地方。

一是怎样处理课时。这亦是很多教师以至学校好关注。初中是存有很多各种各类的学术科目,尤其是中三为最多。基本上每周上课日数只有五天,普遍学校设中英数三科主科,再加通识、地理、科学、电脑等副科,而近年有很多学校为推行生涯规划和 STEM 教育而作出不同程度的安排和推出相关主题活动。可是课时只有这么多的时间限额而教学时间不断增加而科目及其教学时间不断增加,但教学时数却没有因而作出同量调整和增加。若增加上学日数至每周六天即一至六,那么教师便苦,年青一代更为不愿意。对学校而言,若中史须必修化,那么他们便更有理由地削减其他学科之课时,甚至灭科,尤其一公布后有些校长扬言废除历史科等。由此可见,这必然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面和能力。所以,怎样处理好课时确实是一大考验。

新特首的施政报告引起大众关注和讨论,当中包括初中中史科必修化。(资料图片)

二是现时学界有学校选择两史兼教或没有设中史为学科。如何过渡是另一个考验。政府可考虑设过渡期予没有设立中史科的学校,以及让那些成功推行两史兼教的学校沿用以往模式,但需作一些改变如把中史占整体教学内容的比例需提高至六成或以上,以及满足新课纲的课程要求,包括基本法教育,借此确保学生在指定课时内接触和认识中国历史。

当然,除了关注政府未来如何推行外,亦需探讨如何办好中史科,尤其是在此新环境下。毫无疑问,要办好中史科,不单是检讨课纲,亦要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

在软件方面,政府早前推出的电子计划是好,但仍然不够;引入 AR 和 VR 技术亦是不够。政府理应设立培训计划,教导教师如何善用电子科技包括投影片,更需让教师善用影片和动画以提升教学质素。

另一方面,政府亦需投放大量资源在优化和更新博物馆以及图书馆。设立西九故宫是好,但须与中史教育有所关联和配合。其他博物馆如历史丶文化丶铁路等类别的常设展览过於单一,反观其他专题展览如清朝皇帝婚姻、古埃及木乃伊和李小龙等却办得十分出色。如果把办专题展览的认真同样放在常设展览,那么效果必佳。再者,博物馆可在展品设一些简单游戏和详尽介绍一些文化遗产或物品构造例如历史博物馆内的电车,并可参照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的做法,在展品前设简单易明的拼图游戏,使参观者特别是学生更感有趣和好奇,借此把历史活化起来。至于在图书馆方面,简易浅白的漫画书和故事书是非常欠缺的。从小孩子们和初中生角度来看,这些漫画书确实让他们对中史有一定程度上的好感和使他们爱上中史。因此,政府宜投放更多资源在购入新书和在图书馆设立中史书籍阅读角,并优化阅书计划和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和活动。

现时学界有学校选择两史兼教或没有设中史为学科。如何过渡是另一个考验。(资料图片)

中史科教育不单是可透过书本丶软件和电子科技去进行教育,亦可透过博物馆和图书馆来进行。而博物馆和图书馆亦可透过科技来丰富和充实。教师在阅书计划上应容许就中史漫画书作功课呈交,而教育局亦应鼓励老师们用专题研习模式进行教学,在专研上可让学生在某领域上先自设题目,然后提交计划书和资料来源,然后在一个月时间内到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地方搜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自我学习,为将来大专学业打下基础,亦可训练不同领域技巧和增广见文,更善用公共地方和减轻了学习压力,这不是更好的学习方法和回应甚至达到了当初教改的目标和想达到的效果吗?

最后,政府需检讨和推行博物馆教育,并与中史作一并规划,配以专题研习教育等,而且往后的课纲改动与必修化之详细须务实可行才可发挥想得到的效果,否则只会演变成通识科的翻版。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