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爱乐乐团x男爵乐团】耆英音乐梦 令长者有第二人生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家有的历练与智慧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在古典乐界又是否如此呢?年老的人听力会渐渐下降,读谱能力会减弱,身体亦未必可以负荷得到长时间演奏。近期上映的日本电影《黄金爱乐乐团》正正就探讨着这个问题。一众老友记玩音乐到底会产生灾难还是能同心合力演奏出好音乐呢?
其实电影的故事进程有点像多年前的大热日剧《交响情人梦》,不过一众乐手由音乐学院的底层学生变成一班耆英,但不论是年青人还是老友记,都可以对音乐抱有一样的热诚。电影以轻松的喜剧形式,描述老人的无奈、与年轻人之间的矛盾,其实满有意思。电影其中一幕讲述担任乐团首席的老人家突然过世,戏中以幽默形式表达,看时满戏院的人都不禁大笑,但细心一想,这班老人家在今天不知明天事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音乐梦,其实背后有很多资讯带出,亦值得大家细想。
而这种乐团其实并非日本才有,香港亦有一队以老友记为乐团主要成员的乐队,叫作“男爵乐团”。乐团经理家俊表示,男爵乐团其实与《黄金爱乐乐团》的故事有很多雷同之处。“上了年纪不代表不能玩音乐,可以一样玩到音乐之余,亦能令自己及观众开心,这是电影的乐团与我们很相似之处。”电影中的长者们因为音乐而走在一起,更因一次公开表演而齐心练好乐器,男爵乐团亦有类似经历。“我们今年去过东南亚演出,团员们都会因此而更雀跃、努力地去练习,他们会因此而团结。”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年纪,音乐都可以是一个共同的语言或桥梁,让大家走在一起。
而负责指挥的周咏琴女士,多年来一直在中小学的乐团担任指挥,问到指挥一班老人家与学生的分别是甚么,周女士就说:“老人家会比较自律,而且因为他们都退休了,相对有更多时间练乐器。不像小朋友很多时都是被家长、学校逼学乐器,根本就不肯花额外时间练习。老人家更有心去完成一个年少时无法达成的音乐梦。”在50、60、70年代,学乐器不像现在般普及,只有有钱人家才有能力供自己的小孩学乐器,因此男爵乐团很多长者选择在花甲之年才学乐器,其实某程度上是一圆自己的儿时梦。
要数男爵乐团的灵魂人物,其中一位必然是号称“Captain张”的巴松管手张伯伯,这位已年届78岁的音乐老顽童谈起音乐可以说个不停。原来张伯伯的儿子本身也是巴松管手,因此退休后便跟儿子一起学玩这个冷门乐器,谈起音乐带给他甚么,他就说:“音乐带给我兴趣及活力。”看到他总是挂着笑脸侃侃而谈,就明白为甚么说音乐为他带来活力了。说起从前,原来张伯伯自小已习乐器,除了巴松管外,单簧管、小号也有学过,可惜生活逼人下渐渐把兴趣放下。“以前要上班哪有时间练乐器,是退休后时间多了才慢慢有时间重拾乐器。”香港的工时与压力都比较大,的确未必能抽到固定的时间去练习乐器,因此张伯伯也曾无奈放下自己的音乐,幸好有男爵乐团让他能重拾乐器之余,亦令他可以再度“夹band”,与一班老友记一起努力,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表演。
《黄金爱乐乐团》的故事可能是每个地方都会有的故事,而年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音乐是其中一个载体去作老人家的故事元素,可以不一定是音乐,亦可是茶道、花艺、渡海泳诸如此类。电影在欢笑间带给人很多想像空间去反思年华老去、兴趣、梦想,甚至生死。纵然大家未必很认识古典乐,但相信看过的人都可以如当年红遍全港的《交响情人梦》一样,不需学过乐器才能有共鸣。这班俱达耳顺之年的老友记虽然很多外表上已不复壮,但他们的心境就如电影的主题曲《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 Circumstance)一般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