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大概是戴眼镜、穿极简约但贵的衣服、爱摄影和用帆布tote bag,有些网民早几年这样归纳特征。研究香港“文青”的学者却思疑,何以如今在香港人的定义里,“文青”只有消费和生活品味,而没有半点文艺元素。香港“文青”理应包括从事文艺工作的青年。但他们却从没被视为有正职,大多被当是业余爱好者。像Thomas与Kathy。他想成为大底相机摄影师,她想成为西洋书法家,旁人封他俩为“文青情侣”,有个文艺理想却收入不稳。但在这商业至上的都市要做“文青”,怎走下去?摄影:吴钟坤、撰文:林可欣
Thomas与Kathy在学院相遇,6年前还是多媒体与数码娱乐科的同班同学,他和她却偏偏不爱电脑科技,喜爱手作工艺。(吴钟坤摄) 二人志趣相投,但原来来自两个生活世界。他曾觉得与她不相衬。(吴钟坤摄) Kathy是小康家庭的乖乖女,从不用为生活烦忧,穿戴的都是名牌贵物。她逛铜锣湾与尖沙咀,亦记得小时候爸爸带着她上班,载她到深水埗取货办公,自己只在私家车上等候。(吴钟坤摄) 回想儿时在私家车上看的香港,Kathy对这城很陌生:“我不曾接触这城不同阶层的人。”Thomas努力接近她的生活,亦带她逛深水埗与旺角,看草根的香港。(吴钟坤摄) 来自两个生活世界的两个人走在一起,一起追文艺的梦。(吴钟坤摄) Thomas辞去朝九晚九的程式设计师一职,做一个大底相机摄影师;Kathy欲跟他开展这档即影即有摄影的事业。而这个决定,起初也是Kathy的想法,觉得即影即有摄影能留住浪漫。(吴钟坤摄) “这世代,相片的价值为何?”Thomas问。他说数码摄影的年代,影像容易复制与修整,失去本真。“也许如今重新操作即影即有(相机),重视的不是影像,而是体验一场‘摄影’,让现代人回到传统技术年代,理解摄影本身。”Thomas说。(吴钟坤摄) 二人平日逛逛香港各区,带着即影即有相机拍下香港不同风景;这在社会主流眼中,他俩只是喜欢摄影和西洋书法的业余爱好者。(吴钟坤摄) Thomas花一万元买了一台大底相机,决定开展一盘独市的生意。他钻研即影即有相机的历史、演变和技术,不计收入和工时,自觉更像一个即影即有摄影文化的推广员。(吴钟坤摄) 文青闲来把玩的大底相机,Thomas却当成一门维生生意,说即影即有摄影如今是一门冷门的技艺和专业知识,原理与一百年多前的相机一样,比起现今的数码相机,更讲求摄影师测光、看清楚对焦点,要留意眼前景物,再看相机内的玻璃镜,才拉按快门线。(吴钟坤摄) 他每次拍摄除了要擡出那台笨重大底相机,还要搬来大型三脚架、几个相纸匣和镜头等配件,再于现场用十数分钟装好所有配件。尖沙咀海傍和旺角街头没有他的位置,只有室外的手作市集才适合他摆档。Thomas说那里感觉较休闲,入场的人多愿意停下来听他介绍即影即有摄影。(吴钟坤摄) Kathy一年前跑去学西洋书法,上过几堂竟想以此维生。她觉得在西洋书法中重拾“人的温度”,“书写的那个人付出心机和时间写出每笔每划。而且西洋书法写得愈慢愈靓,在讲求快靓正的香港,藉写字美学学习慢活。”(吴钟坤摄) 他俩为了养活自己的文艺正职,宁愿炒散工作,平日在观塘工厦一家古董家具店当兼职店员。那里每天播着法国音乐,光顾的人不少都欣赏手作工艺。Thomas梦寐以求日后与她也有能力开设这样的艺文空间,与她经营一门“文青”生意。(吴钟坤摄) 在香港从事西洋书法,Kathy说多是教班或接婚礼工作,为喜帖请柬和大型布置写字装饰,有些更会与品牌合作,让更多主流大众认识这门艺术。而她,也有个小小的事业目标。(吴钟坤摄) Kathy的小小目标是与Thomas经营这门文艺生意,在他即影即有的相片上,为客人提字。她与他觉得,“这年头到哪里打工,待遇也许差不多,同样很难发达。亦不求发达,我们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够生活就行了。”(吴钟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