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起点 残奥精英是如何育成的?
巴黎残奥闭幕后第四日,三水同乡会刘本章学校收到一份来自法国的礼物。港队游泳代表张浚诺回到母校分享他的经历,并送上今届残奥吉祥物——装上义肢的布偶弗里吉 (Phyrges) 。访问当日,校长仇恒初拿着弗里吉,诉说运动员的故事。小小一只布偶,是轻度智障的张浚诺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成果。
今届残奥港队战绩彪炳,取得八面奖牌佳绩,当中有不少运动员在中学时期已经崭露头角。要发掘残疾学生成为运动员绝非易事,有特殊学校一直鼓励学生发展运动潜能,并与家长合作,支持香港残疾运动员登上国际赛场。
本港特殊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能力编排体育课程。透过学校推荐或体育协会选拔,智障学生可进入香港特殊奥运会训练,肢体伤残学生则可进入伤残人士体育协会训练,踏上成为运动员的第一步。
用“希望之手”协助学生伸展或屈曲手部 点图放大了解更多香港如何育成残奥精英:
体育课时多 助自闭生抒发
三水同乡会刘本章学校是一间轻度智障学校,毕业生张浚诺及梁仲仁代表香港分别出战巴黎残奥会的游泳和乒乓球项目,其中张浚诺更游进S14级200米自由泳决赛。杰出运动员背后,是学校在体育方面积极发展。该校小学部学生每周会上两节体育课和四节健体课,共三小时,是教育局课程指引要求的三倍;初中学生亦会各上两节体育课及健体课,课时比主流学校和其他特殊学校多。
访问当日,学校的有盖操场内放置了四张排列整齐的乒乓球桌,参与乒乓球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外聘教练指导下练习发球。操场的另一边,几名足球队的成员正在练习射门,为即将到来的特殊学校联校足球比赛作准备。
在校超过20年的仇恒初表示,学校一直都很注重学生的体育发展。他称学校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患有自闭症,他们容易情绪波动,亦难以长时间集中上课。透过运动,他们能够抒发情绪和能量,也能提升专注度:
我们发现同学如果上一会儿课,又去走动一下、跳一下,回来再上课,会更精神和投入,专注力都会好些。
自理能力成考验
透过体育课和运动兴趣班,具潜质学生会展露出运动天赋。负责体育活动的成玉玲主任指,现时每学期初会举行一个综合能力选拔,由负责训练智障运动员的特殊奥运会到校测试学生来回跑、柔软度等能力,挑选有潜力者到乒乓球、田径或游泳等队伍训练。此外,特殊奥运会提供在校的运动训练班,例如地板曲棍球,并在课程完结时邀请能力较好的学生加入协会训练。
学校现时有12名学生运动员在特殊奥运会受训。即使学生踏上训练之路,运动到底能否成为他们的出路,仍是一个未知之数。成玉玲认为,智障学生的自理能力始终比一般人弱,需要家长花时间配合子女的训练日程。她以在田径队训练的学生为例,学校会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告知每次训练的时间、地点和交通路线等,确保家长愿意接送学生:
你少给了一些支援,家长能力上就可能觉得做不到或者觉得麻烦,那他就不去了。
当智障学生获得出国比赛的机会,自理能力成为更大的考验。仇恒初忆述有学生是羽毛球精英运动员,曾有机会到美国参加一个国际性的比赛。由于父母无法陪同参赛,也担心女儿的安全及无法照顾自己,不愿意替她申请护照,最后错失良机。
智障儿肌肉难协调 家长望“溜”出一片天
现时11岁,患有轻度智障的关赋天逢星期三上午九时半会跟着妈妈Grace到九龙塘又一城溜冰场接受特殊奥运会的滑冰训练。他一年多前开始在特奥会受训,每到训练日,关赋天穿上学校运动服,拖着一个放满溜冰用具的行李箱出门。两小时后训练结束,母子二人再乘出租车回到位于葵涌的刘本章学校上课。
运动,是关赋天的日常。除了特奥会的滑冰训练,他每星期二在校参加地板曲棍球课程,星期日跟私人教练学游泳,假期则与父母一起练习溜冰。撇除特奥会的免费课堂,每月训练花费约1600元。从在溜冰场上摔破下巴到完成花式动作,从对游泳一窍不通到一口气游毕25米,Grace一直在旁鼓励儿子做运动。她表示关赋天热爱溜冰和游泳,作为家长的她愿意帮助和配合孩子发展体育。Grace也感谢学校支援,提供大量运动训练班和比赛的资讯,鼓励家长报名。
回想儿子接触运动的原因,Grace指关赋天的大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较弱,职业治疗师建议他尝试不同运动,尤其是讲求协调和平衡力的溜冰。关赋天从2022年10月开始跟私人教练学习溜冰,半年后,特奥会举办滑冰选拔赛,他被选中加入训练。对于训练时间与上学时间相撞,Grace表示:
“初期都会担心他会不会学少了东西,但是又觉得难得有这个好机会,就不想放弃,想让赋天试一下。”
关赋天暂时未有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不过Grace指他现时的平衡力、肌力及手眼协调都有明显的进步。她期望孩子能继续坚持训练,朝着成为精英运动员的目标努力。
伤残运动路更难 多款器材助锻炼
在智障特殊学校任教逾20年后,成英愉四年前转换跑道,担任香港红十字会雅丽珊郡主学校的校长。她认为相比智障学生,现时校内的肢体伤残学生在运动上明显有着先天劣势。学生除了四肢或视力受限,有些人甚至需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而且他们的耐力较短,身体状况更有机会退化,无法继续接受体育训练。由于学生的体能较弱,学校的体育堂课时数较短,小学阶段每周约一小时,中学阶段则约半小时。
雅丽珊郡主学校于历届残奥人才辈出,著名校友苏桦伟参与过五届残奥,共夺得六面金牌,更五度打破世界纪录。今届巴黎残奥,有七名港队代表是该校毕业生,包括年轻一代的硬地滚球运动员张沅。
成英愉指学校在体育课安排不同目标予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一节乒乓球课中,能站立的学生会学习比赛技巧,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负责计分。她又表示校方积极创新,近年引入新兴残疾运动兴趣班,例如轮椅空手道。
在学校教学团队中,物理治疗师及职业治疗师致力运用科技改善学生活动能力。他们会制作工具帮助肢体伤残学生掌握洗澡、扣钮等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动作,同时协助运动员以更好的体魄应付比赛。
治疗师、体育老师齐发掘健儿
植培是一位在校乒乓球学生运动员,她定期会接受治疗。驻校物理治疗师麦姑娘指,打乒乓球时讲求大量转腰的动作,学生肌力和核心力量不足令他们转身不够快。治疗师把反应灯放在墙上,反应灯随机闪动,学生拍打闪灯时能训练转腰的动作。她亦指出伤残学生的肌肉较绷紧,因此植培完成乒乓球训练后,会运用治疗仪器放松肌肉。
成英愉表示,为了发掘有潜质的学生,学校的物理治疗师与体育科老师保持紧密合作——物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挑选体格良好的学生,体育科老师则在体育课或兴趣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能力。若果双方都认为学生适合,学生又对该运动感兴趣,学校便会引荐学生予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协会亦会到校举办运动示范、体验赛等活动,寻找有潜力的学生。
体育堂接触硬地滚球 六朝元老忆入行靠自荐
残奥“六朝元老”梁育荣是雅丽珊郡主学校的旧生,他当年正是在体育课接触到硬地滚球,从中找到乐趣,决定朝运动员方向发展。不过当年体育协会未有到校发掘人才,他透过当时已加入代表队的龙子健向港队教练自荐,得以参与正规训练,其后正式进入港队。
回想高中时期,梁育荣曾为平衡比赛和学业而烦恼:“那时候我跟班主任杨老师说,‘你不要催我交功课,我真的搞唔掂。’”幸好在他完成比赛后,杨老师愿意花时间留校教他做功课,也让他补回测验、考试,学校亦会减轻他的课业量,令他能够专心训练。
今届残奥,香港硬地滚球队获得三金两银的佳绩。梁育荣表示,现时硬地滚球的入队方法主要由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到校发掘,或学生在校际比赛中崭露头角。为港征战20载,他感慨选拔残疾运动新血仍然不易:“不是说选不选拔的问题,因为我们本身人都不足够去做选拔的模式。”梁育荣称,近年加入硬地滚球队受训的新人寥寥可数,他估计是疫情完结后,协会仍未全面恢复发掘的计划。
他又指,参加硬地滚球国际赛事需要级别鉴定,提高了发掘的门槛。根据国际硬地滚球体育联会,梁育荣所属的BC4级别定义是四肢残障,坐姿平衡、四肢活动幅度及肌力较弱,而非源于大脑麻痹或后天性脑损伤。他的手不能举起超过90度,腰部有轻微力量,便属于此级别。
梁育荣考虑将来退役后做教练,他希望运用自己的经验培育新血,延续香港硬地滚球队在国际比赛上的好成绩。
【本文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习刊物《大学线》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