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护士人手短缺 背后仍是人的问题
综观近日流感肆虐的新闻,内容总离不开屡创新高的病房入住率,以及数以日计的轮候上房时间,而诸多报导有一共通点,就是从病人视角切入,叙述公营医疗系统如何左支右绌。偶有提及医护人员疲于奔命的,也多聚焦于医生,对于护士则鲜有著墨,其实她们同样是不完善医疗系统下的苦主。未来十年,香港将继续面临护士荒,此非纯粹增加护理系学额所能解决,当中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
管治理念不改 护士荒何日休
社会对护士的其中一个印象是“薪高粮准”,就结果而论,这没有错,但不宜忽略其背后超乎等价交换的付出。在病菌满布、秽物飞溅的病房工作是基本要求;护士与病人比例的国际标准为1:6,据香港护士协会(护协)资料,香港的早、晚两更比例高达1:11及1:24,在每年两次的流感高峰期,部分病房超收近半病人更成为常态。
更甚者,此情况在可见将来将不会得到改善。根据政府筹备五年的《香港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报告),2030年的普通科护士人手短缺将达1669人(3.3%),可是其将注册护士与登记护士合并计算,两者的受训课程和所要求之专业能力有别,存在一定差距,故报告的准确度存疑,不足以反映情况之严峻。
一如其他官方报告,内容中提出不少解决医疗人力问题的建议,包括增加教资会资助的护理学学额、支持自资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挽留现职人手、吸引非本地培训专业人员来港执业,以及进行常规性的医疗专业人员人力规划与推算工作。
诚然,上述措施可取,只是面对积习已久的结构性问题,除了著眼于技术层面,为政者与管理层亦不得不检视过往于管治思维上的不足,否则恐怕只会事倍功半,一再挑战公营医疗系统承受能力。
护士行业所仰仗的不止书本上、临床上之知识,还有背后以人为本的精神,否则单靠看似优厚的薪水为诱因,是不足以在大型疫症,又或像如今病患高峰期之际,屡屡挨义气、维持高水准服务。讽刺的是,香港医疗政策的主事者长久以来的管治理念与手法,是一贯的刻板、欠人性化,此才是问题症结所在。
人手规划失准 高层进退失据
若然认为护士“受人钱财,替人消灾”,那么作为决策者的医管局高层也当交出与500多万年薪相称的表现,今天的护士人手荒正是源自多年前的人手规划失误。1999年政府面临财赤,关闭廿多间护士学校,每年护士毕业人数由约2500人骤降至约500人。2003年,医管局推出自愿离职计划,进一步节省开支,不少具经验的护士离职,适逢沙士爆发,以及随后几年的私家医院挖角潮使人手问题响起警号。即使医管局于2008年重开护士学校,也只是后知后觉,亡羊补牢。
由此可见,在经济因素与医疗人手需求出现冲突时,医管局高层难分孰轻孰重,作出了影响深远的错误决定。现今每年毕业的人数回升至超过3000人,此数字与先前比较确是可观,可其究竟是多、是少、是适中,仍有待验证。观乎往绩与近年传闻精神科护士毕业生人手过剩,社会现阶段仍难对官方估算有十足信心。
高层不近人情 前线心灰意冷
人手短缺的问题未见曙光,另一方面高层采取近乎凉薄管治手法,迫使员工在选择勉力支撑与抽身而去之间挣扎。以豁免怀孕护士夜班当值安排为例,2016年一名有近30周身孕的护士于值夜班期间爆血管晕倒,经传媒广泛报导及议员质询,医管局在两个月后实施怀孕32周免值夜班。
公院夜间工作环境异常恶劣,尤其内、外科病房一般只有3名员工当值,却要兼顾替病人换尿片的体力劳动工作。先不论高层对于腹大便便、怀胎八月的员工通宵当值于心何忍,事实证明有员工在怀孕30周出意外,却将豁免标准订于32周,此种安排似乎连小恩小惠也谈不上。
凉薄背后,或多或少是过度崇尚行政手段使然。医管局自1994年实施连续夜更当值计划,当整体当值频率多于每七天一次,病房主管便会招募自愿夜更当值者,向其发放津贴,冀减低夜间当值频率。主事者将折衷手段恒常化,单靠员工额外付出而不思根治之法,久而久之不免重效率而失人性。
说到底,香港医疗体系的问题确出自“人”身上,一日未被正视,作再多的研究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