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浪潮.博评】本土新导演擡头 除咗杜琪峰仲要多谢边个?

撰文: 游大东
出版:更新:

【上回专访《今晚打丧尸》编剧卓亦谦:我如何遇上郭子健】

改编自香港作家余儿同名原著小说的电影《今晚打丧尸》,已于 6 月 29 日上映,截至昨日(7 月 18 日),累积票房超过 470 万港元。

单看数字,不过不失,因为仍未回本(制作费高达 1,000 万港元),参考“香港票房有限公司”(香港戏院商会及香港影业协会共同创立)公布的“2017 年上半年香港首轮电影票房数字”,观乎《今》开画以来的走势,相信未必超越第八位《救僵清道夫》的 695 万票房,但要保持第 9 位绝对没难度,因为现时排在第 9 位的,是邱礼涛执导的《失眠》,总票房亦不过 419 万。

事实上《今》绝对是继彭浩翔《春娇救志明》后,2017 年最多人谈论的一部港产片,事关上映后外界评价两极,这边厢网民负评不断,在 Facebook 高呼:“我到底睇咗啲乜嘢?!”有些再不客气的甚至索性直接讲:“真系垃 L 圾!”

另边厢则有人畀 like(包括小弟,我觉得真的够本土,又有政治寓意外,剧本描写亲情有力,吴家丽与万梓良在下半部的演技将整体分数拉高),尤以《今》监制郑思杰好友兼旧拍档郭子健的见解最受注目,事关他在 Facebook 发表长文,解释《今》是“真心 cult”的理由,力赞这套戏是“良心制作”,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两派对垒,就是“咸鱼青菜各有所好”,总之观众愿意入场睇,有赞有弹正常过正常。

话题度高、内容够本土外,《今晚打丧尸》另一个值得留意之处,是幕后团队与“鲜浪潮”关系密切。这是新晋导演卢炜麟首部长片,曾三度参加《鲜浪潮》,当中《捕快》(2015)更获本地竞赛(公开组)最佳摄影奖。《今》的拍摄计划于 2016 年 2 月洽谈成功,除了原有 800 万港元制作费外,亦获政府“电影发展基金”资助 200 万港元,让卢炜麟在资金极充裕的情况下(是《点五步》制作费的 5 倍)一圆导演梦,拍出这部处女作。

而由五人组成的《今晚打丧尸》编剧小组,当中三位——卓亦谦、彭志海、吴兆麟,以往都有参加“鲜浪潮”,三人中以吴兆麟经验最丰富,先后制作四出短片予“鲜浪潮”参赛,分别是《捕快》(导演)、《广鹰渔业》(2013,导演和编剧)、《关公大战外星人》(2011,编剧)和《父子剑》(2007,编剧)。而上回专访的卓亦谦,则在 2011 年以《至少在梦里》参赛,虽未获任何奖项,却是他六年后成为全职电影编剧的重要一步。

若只以表象分析之,2005 年由杜琪峰发起筹办的“鲜浪潮”,其存在的最积极作用,就是让一众有志者手执投身电影行业的钥匙,正如我在上篇文章提到,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新晋导演”奖时,颁奖嘉宾黄伟杰指出,2016 年共有 28 位新晋导演诞生,极其鼎盛,以人数计,更多破了历年纪录,当中至少有 8 位都是“鲜浪潮”的参赛者,除了凭《一念无明》获奖的黄进和《树大招风》三位导演欧文杰、黄伟杰、许学文,其余 4 位分别是陈志发(《点五步》)、黄肇邦(《伴生》)、蔡洁铃(《PG 恋爱指引》)和陈梓桓(《乱世备忘》)。由此推演下去,可能今届(第 11 届)的“鲜浪潮”参赛者,或会于数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内,有份角逐未来金像奖的“新晋导演”奖。

香港电影工业自回归以来渐走下坡,行内青黄不接的问题存在已久,经过一段时间发掘、培育、实战、磨练,如今这批影坛新力量总算崛起,可尝试接捧,前景较以前乐观。对此,“鲜浪潮”绝对功不可没,但亦非单一因素,吸引更多新人入行,为电影界带来新气象。毕竟行业衰落多时,要重新振兴之,不能单靠每年一个半个比赛支撑,而是连续数年,由多个互有关系的活动同时“发力”,方能缔造强劲的 synergy。

到底“鲜浪潮”以外,还有哪些因素?

上回专访卓亦谦(阿卓),我们知道“鲜浪潮”的比赛运作,今次阿卓会有更多回应,同时亦有第 11 届(2017)鲜浪潮参赛者梁天俊,以及鲜浪潮电影节有限公司副主席兼影评人舒琪的专访,尝试以较宏观的角度审视分析。

《今晚打丧尸》编剧卓亦谦。(作者提供图片)

Q = 游大东  卓 = 卓亦谦

Q :上次讲到,你参加以作品《至少在梦里》参加“鲜浪潮”,虽然没得到任何奖项,却促成你以同一条短片出战“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比赛),结果获得银奖,往后亦间接让你认识郭子健导演,再辗转间变成今天他旗下的编剧团队成员之一。若然尝试以整体角度剖析,你觉得“鲜浪潮”这个比赛,对于一班像你这般,有志投身电影行业,或渴望以拍片作当职业的年轻人来说,有何实际帮助?

卓 :“鲜浪潮”有个很关键的作用,就是能够向参赛者提供拍摄资金,我那届是每位入围者有 4 万港元,今届已经去到每套 10 万港元,这笔钱对学生、行业新进,或者要忧柴忧米的人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另一个有用之处,是要将“鲜浪潮”、“ifva”和“首部剧情片”三个活动一并看才明白的。

(作者按:“首部剧情片”是由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推行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简称,透过电影创作及制作计划比赛选出业界新秀,优胜者可获电影发展基金资助,拍摄首部剧情电影。2013 年 3 月首度以试验性质举办,现在已成为恒常资助计划,首届得奖的三套作品,分别是大专组,黄进的《一念无明》、陈志发的《点五步》,及专业组张经纬的《蓝天白云》,前者各自获得 200 万港元资助,后者则获 500 万资助。)

对现在的新人而言,“鲜浪潮”、“ifva”和“首部剧情片”三者其实有密切的关系。或者我用实际例子说明,你会容易理解一点。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SCM)电影艺术系毕业的谭惠贞,2012 年那届“鲜浪潮”,她以短片作品《野犬与猫咪》参赛,夺得学生组最佳创意奖。然后怎样呢?她入围第二届“首部剧情片”,获得 350 万港元的政府资助,开拍《以青春的名义》,并且成功打动刘嘉玲拍她的戏(据报道指,刘嘉玲对《以》的剧本甚为欣赏,决定接拍,她亦同时担任这部戏的监制,男主角则是曾主演《哪一天我们会飞》的吴肇轩)。

在今年“HAF”(亚洲电影投资会)上,我听谭惠贞说,她与刘嘉玲之所以认识,全因庄文强导演拉线。

谭惠贞与刘嘉玲之所以认识,全因庄文强导演拉线。(《以青春的名义》电影宣传图片)

她这番话的用意是,叫各位参赛者不妨大胆邀请一些资深的前辈演出,事关很多行内前辈都很乐意帮助新人的。为何要特别提到庄导呢?因为我参加“ifva”的那一届,他是评审之一。其实每年“ifva”的都有(评审会)的会议纪录,后来我找来看,才知道《至少在梦里》原本没份入围,但庄先生在会上提过(大意):

“阿卓那条短片颇特别、几得意,我看过很多次,各位评审,我觉得他也值得入围。”

我的作品最终在“ifva”获得银奖,我们因此而相识,这亦引伸了之后他找我帮忙撰写“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嘉宾讲稿。

另一样与庄导有关的事情,就是他担任头两届“首部剧情片”的评审。言即,其实有很多前辈都会参与一些批核电影拍摄资金予新导演的活动,而这些前辈到底如何去决定判断哪些新人获得资助?很多时都会参考这班参赛者在“鲜浪潮”与“ifva”的作品,因为他们没拍过长片,没有参考依据,惟有看看短片拍得怎样。

先拍短片参赛扬名再执导长片,在外国近年最成功的例子,是今届奥斯卡最佳导演 Damien Chazelle,他第一套长片《鼓动真我》(Whiplash),原本只是在 Sundance 电影节中放映的一出短片(是那届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以同一样名字公映),Damien 拍了剧本的其中一幕,再于 Sundance 寻找资金,结果认识到有兴趣的片商,筹到钱,就变成后来上正场的长版,这种情况,在 5、6 年很常见。

至于香港例子,除谭惠贞的《以青春的名义》之外,有套新戏叫《西谎极落:太子太爆太空舱》即将上映,改编自向西村上春树原著,由张继聪、林敏骢、郑欣宜和阿 Bob(林盛斌)主演,其中一位导演是吴兆麟(与吴汉邦合导),他是《今晚打丧尸》其中一位编剧;而《太子太爆》是他第一套长片,由“中国 3D 数码娱乐”投资兼发行,他之前曾经多次参加“鲜浪潮”,两次担任导演,分别是《广鹰渔业》和《捕快》。

Q:如此详细的解释,正好解开我这位影坛门外汉的疑惑——为何总结 2016 年突然有那么多新晋导演诞生,成为一股近十年首见的强大新力量。听你这么说,真的很难三言两语间说得清楚,梳理背后的脉络,可以大致提出一个初步结论:这是“鲜浪潮”、“ifva”和“首部剧情片”三个发掘影坛幕后新人的活动,建立一段长时间之后,汇聚出一种革新气氛,吸引很多新人入行,这种情况在几年前未曾出现,绝对是因为时机未到。

卓:在“鲜浪潮”未出现前,那一脱的香港导演都是红裤子出身,如叶伟信由场务开始做起,郑保瑞和郭子健则是做场记出身。即是说,他们当导演前,都身经百战。

反而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读完电影系,遇上杜 Sir 举办“鲜浪潮”,既有前辈当导师,亦成为入行的跳板。那年我的导师是陈庆嘉,而陈木胜是黄进的导师,之后黄进就成为《扫毒》(2013年)的编剧。

而同为《扫毒》编剧的谭惠贞,那届的导师是陈果,之后她就成为了《破风》(2015)和《湄公河行动》(2016)的编剧,两套都是林超贤的作品。

2012 年“鲜浪潮”公开组“鲜浪潮大奖”和“最佳电影”得主李心悦的《忘语花》,后来就成为陈果编剧。而我在参加“鲜浪潮”后,一毕业就加入林超贤公司当了编剧助理,9 个月之后才加入郭子健的编剧团队。

《树大招风》的许学文,以作品《枉少年》参加第一届的“鲜浪潮”,夺得最佳电影。杜 Sir 另外一位编剧陈伟斌,写过《高海拔之恋 II》(2012)和《单身男女 2》(2014)等剧本,他的作品《行行重行行》,在第二届“鲜浪潮”公开组获得最佳创意奖。

其实就算有没有拿奖都好,“鲜浪潮”都会将你的短片参加其他海外影展,大大小小都有,叫做有些斩获,例如黄进的《三月六日》就去了金马奖。我想,对我们这班年轻人而言,去做导演,大家都很有信心、热诚,亦很热血,但其实大家内心都是脆弱的,始终希望多一点支持,拿到一些奖项,这是一个信心(肯定),“鲜浪潮”就提供了这个平台,加上本地其他对于拍摄长片和短片的支持,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都算几好彩,我们很感恩。

Q:从幕后角度出发,“鲜浪潮”过去十年的确为香港的电影行业注入大量新血。我相信,对幕前一班艺人来说都有裨益吧?始终每年有那么多套作品参赛,变相提供大量演出机会。这一点跟台湾热播的“植剧场”系列极之相似,“植”合共八套剧集,邀请吴慷仁、柯淑勤、蓝正龙、杨丞琳等金钟影帝后演出,“集体”培育 24 位新晋对人,冀能“以老带新”。

卓:是的,像林耀声、吴肇轩、 黄溢濠、岑珈其等等这些新晋演员都是“鲜浪潮”的常客,甚至可以称为“专属演员”。除了发掘到这班新演员外,其实亦有部份作品邀得一班“老戏骨”演出,过过戏瘾,亦让他们了解现今行内新人的相法,互有交流,比如艾威(2012《忘语花》)、李国麟(2015《盲点》,黄家富导演)、刘玉翠在今届公开组最佳电影《浏阳河》中饰演来自湖南的性工作者嘉嘉。

(作者按:翻查资料,林耀声的在“鲜浪潮”曝光率是众人之冠,分别是 2009 年的《然后.怎样》、2011 年的《至少在梦里》和《践草》、2012 年的《永恒孤寂》,以及 2014 年的《溺爱有害》演出;吴肇轩单是 2015 年的“鲜浪潮”其中三套作品演出,分别是《从缺》、《守牛人》、《若男》;黄溢濠则于2011年演过《三月六日》和2012年的《倒置》;岑珈其则于今届演出《时光理发》)

小结:

阿卓于 2011 年以《至少在梦里》这出短片,参加第六届“鲜浪潮”,翌年正式入行创作剧本,至今踏入第五个年头。另边厢,今年已举办至第 11 届的“鲜浪潮”继续发展,正式脱离香港艺术发展局,注册成为独立运作的慈善团体,由发起人兼主席杜琪峰带领整个组织。

卓亦谦(中排右二)年初出席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于后台与一众嘉宾合照。(卓亦谦 Instragram)

附录:

诚如2005年与杜Sir一起创立“鲜浪潮”的现任艺发局副主席李伟民(时任艺发局电影组副主席)所言

“‘鲜浪潮’已成为一个摇篮,一个品牌和一个平台。”

到底新一批有志投身电影工业的年轻而言,怎样看今天的“鲜浪潮”呢?而“鲜浪潮”又如何脱离戏院范围,让更多市民认识呢?完成卓亦谦专访之后,意犹未尽,我再访问了今届“鲜浪潮”参赛者梁天俊(Jimmy,即 ViuTV 《冲三小》主持人“爆呔占”),以及鲜浪潮电影节有限公司副主席兼影评人舒琪,看看他们的见解。

Q = 游大东  占 = 梁天俊  舒 = 舒琪

Q :何时开始有志入行做导演?你觉得“鲜浪潮”对加入电影行业有何帮助?

占:那些年,我在城大念建筑工程(Building Engineering),加入了大学的 dramso(剧社),往后就由演员开始,慢慢变成舞台剧导演。剧社成员中,差不多占半都是 SCM(创意媒体学院)同学,他们主要拍片,彼此相熟后,开始有人找我做演员。拍拍吓,渐渐觉得对拍片都有些兴趣,便决定与两位朋友成立“C STAND PRODUCTION”,将短片放上 YouTube,并非 YouTuber 讲嘢那一种,是真的拍短片。

我的作品入选今届“鲜浪潮”(访问时刚入选,惟最终没有得奖),叫做完成了。对于参与电影工作来说,暂时未见帮助,但我觉得,参赛就是首先让观众认识你,知道今届有位参赛者拍了一出古装短片叫《刽子手》。

Q:谁人担任你的“鲜浪潮”导师?他给你的最大得着是什么?你觉得参加“鲜浪潮”之前和之后有何转变?

占:今届“鲜浪潮”取消了 mentor 环节,所以没有导演做我的导师。讲到得着,就是参加了一些 workshops。

以前我对自己的作品或创作的内容,有时都会没甚信心,虽然现时间中依旧有这种情况,但参加了“鲜浪潮”之后,对自己来说,都是打了一支强心针,觉得有些观众看罢我的《刽子手》后,都会觉得有趣呀,好睇呀,都是一种鼓舞来的。

Q:五月初在 ViuTV 黄金时段播足一个月《鲜浪潮.语》,是“鲜浪潮”举办了 11 届来首次安排在免费电视播放吗?

舒:不是第一次了,之前都试过在港台电视的节目《影动青春》播放“鲜浪潮”的参赛作品,只是并非完整播放。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努力尝试为参赛的作品争取多点曝光,如三、四年前已试过在 Now TV 的爆谷台播放,国泰机舱亦曾播过“鲜浪潮”的作品。

至于播放《鲜浪潮.语》,其实是 ViuTV 主动接触我们。早在今届“鲜浪潮”开幕之前,已经有这个想法,用这个方式播放参赛作品,只是四个星期的播放时间,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极限,加上毕竟参赛作品水准参差,所以 29 出短片中,经过一轮筛选后,只有 20 集获安排在ViuTV播出,好处是能够足本播放,但另一方面,ViuTV 始终是免费频道(不能有粗言秽语),所以部份对白要消音。

占:电视台播放“鲜浪潮”作品当然好,对社会来说,亦利多于弊,当然我们在“鲜浪潮”拍摄的作品,未必全部都是一些好好的、或是很吸引观众的作品,但我认为现在需要的,是观众能够有更多机会看得到。

即是说,那怕他们看过之后觉得不好看是一回事,但至少有得拣,无论是剧集,抑或短片,大家都可以多一点选择,可以看到多一点不同的题材,让导演可以多点机会去创作一些特别的内容,不要局限在某一类的题材之上。我自己也希望,除了主持《冲三小》外,有更多人认识我作为导演的那面,看看将来会不会有其他机会和其他人合作,拍到更多不同类型的短片。

梁天俊希望除了主持《冲三小》外,有更多人认识他作为导演的那面。(作者提供图片)

Q:放眼台湾,公共电视(俗称公视,即台湾版本的港台电视)设有“公视学生剧展”(前称公视人生剧展)时段,向当地各大专院校公开征求作品,冀能成为电影(剧情片)年轻编导首部作品,甚至全台湾最重要播放剧情短片的播放平台。反观在香港,从未有这种安排,《鲜浪潮.语》绝对是开创先河,你怎样评价今次的成果?始终它撞正翡翠台播出大热剧集《不懂撒娇的女人》。

舒:今次《鲜浪潮.语》播出后的效果是怎样,我不懂得如何去衡量,但未必会从收视率先判断。反而这次安排能够为“鲜浪潮”的作品,以至这个短片比赛开拓新观众层面,特别是后生一辈。我自己都系要每两、三天才上一次 Facebook,问过管理 Facebook 专页的同事,他们都说,节目在 ViuTV 播出后反应几好,有好多人讨论和 share,高登都见到有人讲。

查实由构思,到决定在 ViuTV 播出《鲜浪潮.语》,前后相隔仅两个星期,所以宣传期比较赶急,如果下次可以早一点开始推广。

Q: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总共有廿多位新人角逐“新晋导演”奖,兴旺的程度,近年罕见,有种说法,是指杜 Sir 自 2005 年发起举办“鲜浪潮”,来到 12 年后的今天,开始见到成绩,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舒:你说到新导演涌现,我觉得这绝不能说成是“鲜浪潮”的功劳,而是所有电影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其实参加过“鲜浪潮”的年轻参赛者,至少需要经过五至六年时间浸淫,才可以担当导演一职,这样经已很短时间了,有些甚至需要花上十年时间,所以我希望将来这个情况能够改变。

事实上,近年电影行业有好多人离开,去到一个地步,除非唔拍,否则只能够选用新人,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刚好今年培育出一堆新导演,成就比较明显,这个情况变相成为一种诱因,让大家都知道“鲜浪潮”的存在,既令后生仔会更加积极参与拍片,前辈亦可以在这个比赛中拣蟀,对未来的“鲜浪潮”参加者而言是有利的。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