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亦谦专访.博评】《今晚打丧尸》、《兰花劫》与鲜浪潮
将于6月29日上映、改编作家余儿小说、由新晋导演卢炜麟执导的港产电影《今晚打丧尸》,竟然跟无线仓底尘封十年的《兰花劫》“有关”?究竟系咩玩法呢?
其实没有,只是我却想在《今》与《兰》之间借题发挥,吸引读者看这篇文。
话说《兰》剧突然破土而出,空降翡翠台黄金时段,紧接全港首套4K全实景制作的《不懂撒娇的女人》播出,“吓窒”观众、贻笑大方,收视插水。点解播?几乎所有堆填区大台总部内的职员都“搲晒头”,只有食花生的份儿,江湖传闻指,此事涉及高层权斗之“珍姐大战杜之克”,后者出席“Big Big Channel全球体验发布会”时,遇上娱乐记者追问这场“真.PK”孰真孰假,当然三缄其口避得就避,然而封口反过来令传闻更加可信,但另边厢,请别忘记,早在《兰》剧要“首播”的消息一出,当晚外事部已统一口径回复传媒,杜生不再回应,以防予人口实节外生枝,绝对聪明。
大台怎样回应?“《兰花劫》是无线剧集片库的沧海遗珠。”哗,呢四个字,真个掷地有声,又可圈可点,我将这句说话反刍再三,一边嘴藐藐一边“解读”:“吓,咁讲都得,你玩晒啦TVB!”需知道2017年刚好是facebook登陆香港十同年,时至今日,这个社交网站几近垄断媒体与商业品牌对外发放消息的渠道,主宰普罗大众日常接收资讯,它好比“大脑”筛选内容,阁下的点击反映个人喜好,决定你打开手机或电脑时会看到的内容。
换句话讲,facebook很大程度上,将传统建立的大众市场(Mass market),击碎为数之不尽的小圈子,我们无法看见全局,你眼中最炙手可热的作品,随时是人家的箩底橙。翻查字典,“沧海遗珠”是指遭采珠人遗留在大海里的珍珠,比喻不获人家重视的人与事,即是“睇漏眼”的正货,依照上述提及的“facebook建构小圈子”的标准,再参考大台的语言伪术,套用在当今的电视圈,其实没有节目不是“沧海遗珠”呀,最多只是程度深浅有别,以十分作为满分,假若作为高层权斗“武器”的《兰花劫》顶尽值三分,已经在ViuTV(数码99台)播毕的《鲜浪潮.语》绝对是七、八分的“遗珠”。
“《鲜浪潮.语》咩嚟㗎,有播过咩?几时嘅事?”这条问题可以Google找答案——5月1日至5月26日逢星期一至五晚上9时30分播出,播放日子和时间刚好与《不懂撒娇的女人》完全重叠,再者,ViuTV的网络宣传,由开台至今,不知何故总予人策略错误之感,明明有出feed有拍片有facebook live,却总是无法抓紧目标顾众的眼球,借助他们的力量将节目推广开去,让更多人知道,最终节目悄悄开始,悄悄落幕,群众的话题依然围绕无线电视的节目,所以你没有听过《鲜浪潮.语》,真的没有甚么大不了。
查实“鲜浪潮”是由“杜Sir”杜琪峰于2005年发起的短片节,经过逾十年时间的耕耘,这个活动已经变成发掘香港影坛新血、带动本地电影创作的摇篮,《树大招风》三位导演之一的黄伟杰获得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他在台上致谢辞时说:“多谢鲜浪潮,冇‘鲜浪潮’就冇我哋呢啲导演!”这句简短的话,比4年前陈静(DaDa)站在同一个颁奖台夺最佳女配角时,高呼“多谢高登先(Golden Scene)!”一样铿锵,一样掷地有声,道尽“鲜浪潮”的存在价值,而ViuTV竟愿意拨出4个星期的黄金时段,让观众可以不用入场买票,都可以看到其中20套精选作品,节目纵已无声无色落幕,但对我而言,不能当没事发生,这是一件值得花时间做资料搜集,再书写出来的重要事情。
然而我跟大部份市民一样,只知其名,不知其实,为了解更多,早前专程访问了三位跟这个活动有关的人,第一篇出现的,是以及第六届(2011)鲜浪潮参赛者、电影编剧卓亦谦(Nick,又称阿卓),由张继聪、白只与万梓良主演的《今晚打丧尸》,正是阿卓自2012年入行以来,第一套正式挂名做编剧的电影作品,透过他的回应,可以从微观角度,知道“鲜浪潮”三个字背后的实际运作,以及它对香港电影界发掘及培育新晋发挥甚么作用。
Q = 游大东 卓 = 卓亦谦
Q:2011年,亦即是你在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SCM)毕业的前一年,你参加了第六届“鲜浪潮”,作品是《至少在梦里》,你身兼导演和编剧。你当年为何会想参加?如果一般对拍片有兴趣的人想参加“鲜浪潮”,怎样才可以获得参赛资格?
卓:2011年,当时知道那届每位入围“鲜浪潮”(本地竞赛部份)的参赛者,都有港币四万元的Budget(拍摄及制作资金),这个数额,于是而言是极好了。由于每届“鲜浪潮”都有两个组别,大学组与公开组,如果是学生的话,必须透过学校老师报名,所以一听见这个消息,就立即向谭家明导演报名,他是我当时在SCM的老师,要争取在学生组入围,首先要过老师筛选这一关,要向他Present故事大纲,片长不可超过30分钟。Present结束后,谭家明便对我说:“阿卓,你报名啦!”(至于公开组,我看过鲜浪潮官网的“参加初选者资格”和“参赛指引”,列明参赛者的年龄介乎18岁至35岁,需曾参与过商业/独立电影/短片制作,其负责岗位以导演或编剧为佳,报名时要提供履历、参与电影制作的经验、400至1000字的预计拍摄计划内容及处理手法大纲,又需呈上一出过往的代表作,经过遴选和面试成功后,方能入围。)
Q:在校内要争入围参加“鲜浪潮”,竞争大吗? 卓:校内竞争不算大,反而入围后,无论学生组或者公开组,都要一同争夺最高殊荣 —— “鲜浪潮大奖”(每组另设最佳电影、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最佳创意各一,以及多于一部参赛作品获颁发特别表扬奖),所以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直接竞争大得多。比如我在公开组遇到几位师兄,包括《三月六日》的黄进(夺最佳剧本)、《淹没》的“小野”卢镇业,还有当年的“鲜浪潮大奖”得主,《朝生暮死》的阮智谦,学生组则有《关公大战外星人》的梁仲文(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夺学生组最佳创意奖),所以我那年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Q:你说那年的“鲜浪潮”争奖“争崩头”,你最后有没有得奖?你觉得参加这次比赛,对你现时成功投身电影工业成为编剧,又有何等意义? 卓:《至少在梦里》最后没有在“鲜浪潮”得到任何奖项,但却令我之后参加“第18届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比赛)。
“鲜浪潮”与“ifva”的分别是,前者会由主办单位提供资金,参加者要入围后才开机拍摄,所以作品必然是全新制作,他们亦会要求在报名后一年内,不能以同一条短片参加其他比赛。
反观后者不会出钱资助参加者拍片,只会列明作品在某个日子后完成或重新制作(细读第22届ifva参赛要求,这次比赛于2016年10月17日截止报名,写明作品要在2015年10月1日或之前完成或重新制作)。是故我参加“ifva”已是2013年的事了(第18届),很有趣,我又再遇上同一班参赛者、同一批作品,黄进啦、小野啦、《关公大战外星人》(梁仲文)啦,结果黄进的《三月六日》在“ifva”夺得金奖,我的《至少在梦里》就获颁银奖。
至于这次比赛的衍生后续是,黄进后来在“第49届金马奖”(2012)入围“最佳创作短片”;我呢,就比较得意,因为我在facebook比较活跃,参加“鲜浪潮”后,我就主动add了一些导演的帐号,比如郭子健,我当时的想法是,就算我亲自上门,向全港所有电影公司送光碟,导演都未必会看我的短片,但他们每天都会用facebook,惟有用一个软性的策略去接触他们。
刚巧差不多时间,我在facebook分享了《至少在梦里》其中一位演员的相片, 有次郭子健见到,私信问我:“她是谁?”我心谂,郭子健导演㖞,我很喜欢他执导的《打擂台》和其他作品,我便说,她曾经拍过我的短片,并随即将《至少在梦里》的连结传送给他,之后没有回应,直至一两个月后,郭子健突然写了一篇影评给我,说他颇喜欢《至》,再问我:“不如一齐写吓嘢啦!”于是我就成为他的编剧团队其中一位成员。
Part 1总结:
从阿卓的回应,相信读者大致掌握“鲜浪潮”的基本运作,查实现时已在电影圈薄有名气的行业新晋,如黄进,如黄伟杰,如许学文,如欧文杰等,最初都是以“鲜浪潮”作为跳板,逐步建立自己的事业,亦反过来让行内前辈认识这班生力军,正好做到“杜Sir”当初发起举办“鲜浪潮”培育新血的预期目标。
记得看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直播,当《树大招风》三位导演担任“新晋导演”大奖的颁奖嘉宾时指出,2016年香港总共诞生了28位新晋导演,当我听见这个数字时,内心也不禁哗了一声,香港的电影界好像好一段长时间没有试过那么朝气勃勃了,实在令人振奋。
从微观的角度剖析,“鲜浪潮”是造就这股影坛新力量崛起,这一点绝不会错,但一只手掌拍不响,到底还有哪些原因,带动香港电影工业吹新风?下一篇,将会继续有卓亦谦更多回应,同时亦有第十一届(2017)鲜浪潮参赛者、《冲三小》主持人“爆呔占”梁天俊(Jimmy),以及鲜浪潮电影节有限公司副主席兼影评人舒琪的专访,尝试以较宏观的角度审视之。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