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照顾听障母为使命 DSE生发奋入大学 吁接纳出身化作成长力量
聋人子女骤眼与健全人士无异,但相比一般孩子,肩负更重的负担。他们除了面对成长的迷茫、学业压力,更要帮助听障父母面对日常遇到的困难。18岁的王皓文,自小与听障妈妈相伴,为母亲对外沟通打开一扇窗,解开日常烦忧。他视照顾母亲为成长“使命”,亦成为发奋读书的动力,于今年文凭试考获7科26分,成功入读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冀日后能成为社工、老师,回馈社会。他寄语同路人勿视出身为负担,可转化为一种正面的挑战、成长的力量,亦盼社会能给予更多资源,帮助聋人子女成长。
成母亲对外沟通桥梁 儿时学懂自立 “仆亲都系自己起返身”
王皓文的妈妈是听障人士,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经常在外工作,他自小便陪伴妈妈应对生活日常难题。皓文指,妈妈配戴助听器后,仍需要较大声量、配合读唇才能理解别人话语,所以有需要时,他会担当妈妈对外沟通的桥梁。例如学校家长日,他会提醒老师提高声量、放慢语速,让妈妈能够聆听内容。最难挨的时光,要数疫情期间,人人戴上口罩,令皓文妈妈无法读唇,别人说话时,也因一罩之隔,外围环境的杂音,令她无法听清,要靠儿子打字“传译”。
两母子平日不论大小事,均以文字沟通,“一年都未必打一次电话”。日常琐碎事,如在家中想找妈妈,皓文说,换作一般小朋友,只要大叫一声,妈妈就会听到,相反他“可能叫几声妈妈也未必听到”。他忆述,曾试过在家中跌倒,“仆亲都系自己起返身”,再摸著膝盖告诉妈妈。
曾为出身感自卑 后来坦然接受 母听障反拉近二人关系
皓文忆述,小时候曾为家庭背景而感到自卑,妈妈有时候听不懂他的说话,他也会感到烦躁。这种负面想法,直到小学四年级时,已随之而去。他说,年纪渐长后懂事,对妈妈有多一份了解,明白听障非妈妈的错,学会坦然接受。
换个角度,外人视为的身体缺失,皓文说,反而令母子关系更亲密,“有时唔讲都知对方谂咩”。他说,妈妈不擅说出关爱,却会以行动表达——她煮得一手好菜,又时常带他参加亲子活动如蛋糕工作坊、去主题乐园游玩,母子相处时光依然美满。
成长阶段好多嘢都唔系必然,包括有个幸福家庭,但我觉得系咁样嘅家庭成长,反而系好事,唔系障碍、而系一种使命。
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带母到日本旅游 成考入大学动力
改善母亲生活、带妈妈到日本旅游,也成为皓文努力应考中学文凭试的动力。他说,小时候不爱读书,“英文默书最低试过8分”,双亲对学业不施压,妈妈唯一希望是他考入大学,于是他朝著目标进发,“读得好佢会开心,但读唔好都会支持同鼓励我。”
最终他于文凭试7科考获26分,顺利获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取录。修读这一科,他说,因为喜欢探索世界,亦忆起儿时妈妈喜欢带他四处走走。他说,家庭出身令自己更懂得关心弱势,希望毕业后成为社工或老师,回馈社会。
他相信聋人子女在社会上不是一个小群体,盼社会能给予更多资源,助聋人子女成长,亦寄语同路人勿视自己的出身为负累,可以转化为一种正面的挑战,充实成长经历、令人生更精彩。
“成长阶段好多嘢都唔系必然,包括有个幸福家庭,但我觉得系咁样嘅家庭成长,反而系好事,唔系障碍、而系一种使命。我更识得关心人、从唔同角度睇嘢,更加知道弱势群体有几辛苦、佢地需要咩帮助。”
聋福会:聋人子女倾向遗传听障、语言发展迟缓等问题
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一直跟进皓文个案有五年,聋福会辅导中心主任简绮銮女士表示,皓文的成功有赖听障妈妈的积极,“身体力行、比普通家长走多很多步” ,以行动表达关爱,例如她遇上无法帮助儿子的地方,如在学业、升学疑问,会主动寻求协助,获得足够支援。
简绮銮指,不少聋人子女在克服各种困难上未必如皓文般幸运。她认为,聋人作为新手爸妈面对更多挑战,首当其冲是担心子女有否遗传听力问题,因此需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仔细观察有没有异样,但碍于听力限制,有时亦需要亲戚、社工帮忙观察。
聋福会辅导中心社工伍天羽则补充,若家长两人均为听障人士,小孩缺少学习语言的语境,容易导致语言发展迟缓。另外,听障家庭在管教上亦较难实现“埋身指导”。因此,社工介入听障家庭尤为重要,补足家庭需要、给予意见及支援。
聋人子女非SEN生 欠缺社会支援
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于2018年起开始提供聋人子女辅导服务,至今支援过百聋人家庭。聋福会认为,社会上现时对聋人子女的支援并不足够。伍天羽形容,聋人子女有“肉眼看不见的需要”,现时政府并没有针对聋人子女言语训练的支援,只针对援助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惟聋人子女不属此类,但同样有其需求。
除此之外,伍天羽指出,家庭背景令他们更需要同行者的支持和指导,若缺乏支援和对社区的连系,聋人子女或对家庭背景感到羞愧,“可能会觉得自己爸爸妈妈好奇怪、唔想俾人知道,最终唔愿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同身分。”他认为,亲朋戚友的帮助、主动寻求社福机构的支援,及与社区建立连系,是聋人子女迎来正面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