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接吻日】接吻学家解构两唇交会以外的事:可比性爱更亲密
7月6日是世界接吻日,早前《香港01》请来曾为BBC编写广播剧的畅销书作家兼接吻学家 Lana Citron,解答关于这个题目的种种疑问。由历史演变到官能刺激,全方位了解两唇交会以外的种种事情。
1. 为何妳会研究接吻和爱情?
我的著作《接吻概论》(A Compendium of Kisses) 承载了我的一份热情──对接吻和亲吻的热情。早期出版的一个故事The Kiss Hoarder,就是写一个不停接吻的女士。直至正式开始研究接吻,我才真正明白接吻原来是一个这么大的主题研究,它有多变的姿势,在历史上又是如此有力、如此有政治性。此外,接吻这个举动远远超过两唇交会,它是个公认的姿态,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是众多文化中具争议的。
2.《接吻概论》中,哪一部分是妳最喜欢的?
我最喜爱的部分是搜寻接吻的历史,我在大学本科修读历史,当发现接吻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么有政治内涵时,我感到惊讶。时至今日,部分国家仍视接吻为腐败的西方习俗。举例来说,1990年,北京《工人日报》就提醒读者说,接吻是欧洲侵略者带到中国的“庸俗习惯”,令人联想到食人族。20年后,接吻在中国变得不再忌讳,最近甚至有新闻说,北京一间公司的男性高层要求女下属每天早上排队亲他,声称要提升她们对公司的归属感。
3. 甚么刺激了妳写作的冲动?
写这本书的原动力,是了解到自己的无知,我知道如何接吻,但不明白为何接吻,不了解它的意义或者象征甚么,但更主要的是我不满足的好奇。接吻的整个世界,从此向我敞开。
4. 研究过程中有甚么难忘经验或令妳惊讶的地方?
我发现,虽然英国人一直被视为保守、不轻易表达内心感情,但在15世纪,英国人见面的吻,无论男男、男女之间,都是嘴对嘴的。
这大概可归因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转变,令接吻变得更加情色。一方面牙科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口腔卫生,减低了有关嘴对嘴接触的顾虑,另一方面又是启蒙时期对以往强烈宗教观的反弹。其后,由于法律和宗教对同性恋行为的不接受,见面的吻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较不含糊的举动,如握手。
5. 妳有没有特别的接吻经验?
在这里透露未免尴尬…… 不过,或许你会惊讶,一个浪漫的吻比性爱更亲密,嘴唇是身体其中一个最敏感的部位,有很多神经元。接吻时,我们运用了所有的感官──触感、味觉、视觉和听觉。传统上,接吻并不是异性色情刊物中一个特征,正如性工作者一般拒绝跟顾客接吻,因为接吻等于向另一个人表达欲望和爱意。拒绝接吻的行为,被视为情感上保持距离。
6. 接吻对两性的意义是否相同?
女性确会以接吻作为评核伴侣的工具。有研究显示,女性倾向以接吻来判断不同男性免疫系统的差别,从而确保所诞的一下一代更健康。这令人想起进化生物学发现,女性花更多时间养育婴儿,因而发展出对男士味觉和嗅觉的强烈意识。相反,男性则通过接吻作为挑起女方性欲的一个参考指标。
延伸阅读:【接吻的历史】接吻可杀菌?出门前亲妻子一下寿命长5年
7. 作为接吻学家对妳而言代表什么?
近年愈来愈多人研究接吻,可以观察未来50年社交接吻的转变,将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可能是政治权利的转变,也可能是文化习俗的转变,如由盲婚哑嫁变成自由恋爱;另外也可能受病毒的传播、变化影响。较早前,巴西卫生官员便警告孕妇避免接吻,以防范寨卡病毒。
个人而言,研究接吻是真正的乐趣,偶然也会放纵一下自己,练习一下接吻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