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接吻日】接吻源于古罗马人交易传统 齐来认识爱的符号
今日是世界接吻日,有爱侣的大可以谈谈情,接接吻;没有爱侣的,也可以先认识接吻,皆因有研究说接吻关乎选择正确的配偶。在非洲苏丹的部分地区,有人认为嘴巴是灵魂之窗,担心灵魂会在接吻时被偷走;有一些国家甚至立法禁止这行为。知识界曾对接吻作不同的研究,尝试从科学、文化、历史的角度理解它。《香港01》请来曾为BBC编写广播剧的畅销书作家兼接吻学家 Lana Citron,以及曾开班教授爱情哲学的浸大宗哲系高级讲师陈士齐,一起探讨这个有趣的议题。
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上,接吻常是强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正如二战结束时的胜利之吻──一名水手在纽约时报广场拥吻一位陌生的女护士(背景是民众欢庆日本投降),至今仍留在不少人的脑海中。
在西式婚礼上,神职人员在仪式完结时都会宣布新郎可以亲吻新娘。这个传统来自古罗马人,他们往往以亲吻完成一宗交易,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婚姻的承诺。
探讨接吻,说来容易。Lana Citron表示:“从西方基督教的角度出发,我发现接吻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包括宗教、文化、政治、历史和身体。大多数人出生或离世时,都有机会迎接一个吻。”言下之意,接吻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象征了生离死别。
爱在公元前 人类接吻初记录
人类对接吻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印度教经典的《吠陀经》提及人类以嘴唇吸吮的动作,之后又有描述情人“嘴对嘴”的举动。接吻在人类文明中受到广泛应用,时而用作问候,时而用于仪式,时而表示尊重、尊敬或忠诚。
还有宗教式亲吻,《圣经》曾记载八种特定的吻,包括家庭的吻、社会的吻,以及不同的亲吻习俗和游戏。Lana形容:“亲吻交织着人类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并在艺术、民间风俗、文学、诗歌、音乐和电影中出现。”第一个相关的片段是1896年William Heise执导的《The Kiss》,该片仅长18秒,讲述男女主角May Irwin 和John Rice 在舞台剧《The Widow Jones》中最后一幕的亲吻。
与幼儿吸吮有关
科学界对接吻行为时有探讨,惟未有结论,不过科学家大多同意接吻与幼儿吸吮的动作有关,孩子在过程中可能将嘴唇的接触视为爱的表现,把这带来满足感的记忆内化,日后便以亲吻表达爱意。
一些人类学家则指出,接吻是一种人类遗传产物,建基于母亲把食物咀嚼过后再喂给婴儿的动作。这个动作后来发展成安抚饥饿婴儿的行为,尤其是当食物不足的时候,用以表达爱意和情感。另外,有研究说,女性会以接吻作为评核伴侣的工具,会倾向挑选具有不同免疫系统蛋白质的男士,因理论上他们的下一代会更健康。
接吻在几千年来经历过不少变化,而在部分地区,仍会被视为腐败的西方习俗。在杜拜,你可能会因接吻而遭鞭打、囚禁或驱逐出境;在印度则会罚款,在印尼可以监禁10年。至于中国,在公开场合接吻并非传统文化。亚洲大部分国家,在公众地方亲吻的行为极不普遍。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经过多年与西方文化的接触,才慢慢习惯和适应这一行为。
接吻不等于浪漫?
在Lana看来,接吻涉及浪漫成份,其实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反而文化和历史的因素更浓。她解释:“浪漫式接吻并非普遍习惯;很多文化其实不包含西方人所说的‘爱之吻’。”不仅如此,她还发现不同文化对接吻有不同看法和应用,而接吻在人类社会中经历不同的发展和转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降,逐渐倾向情欲而更少涉及仪式。
对此,浸大宗哲系高级讲师陈士齐则有别一种看法。他认为, 分别不在于不同的爱情哲学观,而是文化其实是加诸我们身体和心灵的一些制度:“一方面可以强化我们身体心灵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能阻止这种感受。”
用陈士齐的话说,接吻是身体和心灵上感受到最自然的爱的符号,除了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如爱斯基摩人太涷难以接吻,只能擦鼻以示亲密),就是文化——有些文化可能只容许牵手。他强调:“如果解除这些限制,就会觉得牵手其实没有任何特别,就会开始想接吻,甚至更进一步。”
延伸阅读:【接吻的历史】接吻可杀菌?出门前亲妻子一下寿命长5年
爱的符号转移
接吻之所以引起哲学思考,除了表达爱意和文化的问题,还有生物学上,人类何以透过嘴唇表达亲密关系?上面提到,活在极端天气中的爱斯基摩人不使用嘴唇,改用擦鼻表达亲密关系。由此可以理解,无论如何,人类是要通过一些身体接触来表达亲密关系。
于是,接吻一方面可以进而发生性行为满足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只是表达人与人之间不同形式的爱。例如父母会亲子女的额和脸示爱,或社交的爱,如法国人以嘴亲脸作见面礼。
近年,在争取同性恋权利的场合中,不难发现常有同性的吻,作用不局限于表达爱意,也在于进一步吸引公众目光,唤醒大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此外,也有人透过接吻达到其他各种不同的目的。前些时,中国发生途人亲吻交通警员以阻止对方执法的事件。
将这个爱的符号移作他用,可以表达政治信息,如不少插图都以两位男性政治人物接吻来表达特定的意思。通过这种改动,接吻不再是爱的意思。陈士齐认为,那不是真正的接吻,而是政治讽刺行为:“在政治上,将年老男士等拥有权力者放在一起接吻,即是说他们带有一种政治联盟,互相包庇、互相声援、互相压迫第三方的关系。”
所以说,接吻虽然看来简单,内里却蕴含了不少文化和历史元素。而在不断转变的社会环境中,接吻同样会因应环境、情况而被人类善用,变成其他符号。
除接吻外,另一种常见的亲密行为是拥抱,但它同样不适用于所有民族。在欧洲社会,拥抱如家常便饭,亚洲人则较拘谨。陈士齐解释:“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有所谓‘拘礼’,礼是要保持距离,只有非常亲密的人才会拥抱和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