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西邨最后时光|小店不舍独有邻里情 43年眼镜店老板:好徬徨
全港硕果仅存私营廉租屋邨、落成逾半世纪的石硖尾大坑西邨,将于明年3月清拆,目前进入倒数阶段,除了一众居民最迟需于明年2月底迁出,邨内的小商户亦同样面临与多年心血告别,也与日夕相对的邻里说再见,遗下无尽感叹与唏嘘。
该些小店以服务街坊为主,离开社区后不知何去何从。其中开业43年的眼镜老店,当年以足够买半层楼的18.8万元标金高价投得商舖租用,如今取回这笔标金已成“鸡肋”,连搬舖费用也不够支付,眼镜店老板坦言:“真系好徬徨!”
大坑西邨清拆在即 6小店限期明年2.29迁走
面临清拆的大坑西邨于1965年落成,至今已有58年历史,最高峰有逾1,700 户居民,还有多间商舖,但随着商户搬迁及结业,现时余下六间租户分布于民兴楼地下和二楼,包括“大昌眼镜店”、“丽宫发型屋”、“邻里琴行”、“自柔电器”、“人人公正药行”等。
今年6月26日早上,几间小店的大门上,都贴了一封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向商户发出的律师信。信中提到,因大坑西邨即将重建,将终止商户的租约,商户须于今年12月31 日之前交吉迁出,经多方斡旋后,与居民一样获延期至最迟于明年2月29日迁走。
43年眼镜老店由东邨搬到西邨难逃二次拆迁
在大坑西邨民兴楼的骑楼外墙,挂着两个巨型眼镜旧式霓虹招牌,亦是开业43年“大昌眼镜”的生招牌,离远已能认出这间眼镜舖。今年63岁的第二代老板李先生子承父业经营“大昌眼镜”,其前身是在大坑东邨的“东成眼镜”,喻意“大坑东邨”和“成功”。1979年因政府要重建大坑东邨,当年20岁的他和父亲便选中了就近的大坑西邨作为新舖位置,改名为“大昌”,则喻意为“大坑西邨”和“昌明”。
李先生忆述,当时因舖位稀少导致竞争激烈,舖位采招标进行招租,当年以18.8万元的高价标金投得这个舖位,一直租用并服务区内街坊至今,他笑说:“𠮶时有班熟客喺度同埋经济环境都好好,亦都好多间舖头争要呢个位,所以先争到咁高。𠮶时18万几系好多钱,可以买到半层楼㗎喇!”
事隔多年后,没想到店舖面临第二度拆迁,而且清拆已是事在必行,令他感到逼在眉睫。他指当年拆迁获发搬迁津贴,但今次却只得一纸通告和一封律师信,连该笔标金也是几经申诉才能取回,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多年来物价通胀和楼价经历几何级数飙升,现在买半层楼至少要花300万元,而他努力争取回来的18.8万元,恐连搬迁费用都不够支付,李先生形容:“真系好徬徨!”
他坦言很希望可以找到合适新舖位继续经营,尤其因为店内仍存有大量眼镜和验眼工具等货品,货存藏量相信要花一年以上才能完全清货,当中有少量是60年代生产、由德国制造的18K金古董眼镜。他叹道:“呢度啲货年零、两年都清唔晒,就算揾到间舖,装修都要个几两个月,仲未计钱的问题,60至70万装修一定要。”他称明白“平民屋宇”根据合约毋须赔偿,但期望可以体谅租户,发放搬迁津贴。
眼镜老店的时代终结 传统“车镜”工艺没落
说到“大昌眼镜”的由来,老板李先生不讳言当年要习得一门手艺,方可揾食,因此自15岁开始跟父亲学师,他笑言,当时因未有工厂可以利用机械代工,所以入行第一步是学习“车镜”,“要车得靓都几难吓,因为要用人手车,可以话系一门艺术、手工艺术。𠵱家就完全冇啦,全部都机械化,𠵱家眼镜舖都冇人识人手车镜㗎喇。”他娓娓道来往日点滴。
李先生自幼在大坑东邨长大,后来因重建问题搬到大坑西邨,他说:“𠮶时大坑东邨仲系7层徙置区,(大坑西邨)呢边初期叫好高级,因为佢有独立厕所,𠮶时呢边都真系几旺吓,因为居民密度好高,一间屋全部都系人,闲闲哋都住7、8个,就唔同𠵱家,同埋以前有间大众百货,又有酒楼,都真系好旺吓。”
他形容,当年行业需要特定手艺,而且并不是人人有钱配眼镜,所以眼镜店不多,估计现时各区眼镜店的数量较上世纪70、80年代多出近三倍,他解释:“𠮶时唔兴戴眼镜,就算有近视啲人自己都唔知,因为当时生活水平低,随着生活水平变高,𠵱家啲人比较着重视力,慢慢先多人着重眼镜,变咗系时装。”
两代生意服务三代街坊 老板最不舍43年“客情”
李先生又细数当年,眼镜店两代做街坊生意,高峰期在80年代,过年期间属旺季,他忆述:“过年大家都要整套新衫、买对新鞋,眼镜都要买新嘅,以前新年气氛系好浓厚,年尾真系好旺,旺到好多时赶货赶到要通宵,个个嘅愿望都系想喺过年前攞到副新眼镜。”
李先生指出,近10年随着本港人口老化,大坑西邨陆续有住户迁走,生意亦因而大减,现时月租 7,000 元,只能赚回微薄薪水,称:“啲人愈搬愈少,同埋香港其他区(居民)又系结咗婚就会搬走,人口少咗,当然生意都会少咗。”
李先生对于大坑西邨的一众老顾客亦大感不舍,他形容多年间与客人彼此已建立深厚的“客情”,他说:“有啲甚至系由佢细路读书开始识,到佢𠵱家都做咗人哋阿爸阿妈,都会带个仔嚟配眼镜,甚至有好多年纪比较大嘅配到𠵱家都有孙,真系唔舍得!”
乐在邻里处处闻 旧街坊长大后回邨办琴行培育邨童
在大坑西邨每一隅都充满邻里情怀。自幼在邨内长大的Karen,虽然曾经搬离成长地,但她长大后未有忘本,20年前回来大坑西邨开办琴行至今,更取名为“邻里琴行”,多年来致力为区内街坊服务,培育邨内孩童,现时有约120名学生。在她的琴行中,放了一个相架,内有一幅纪念图片印着“邻里之音,乐在邻里;邻里之福,恩临邻里”,“邻里”已是她的生活圈子里不可或缺的人和事,她笑说:“呢度有好多小朋友,我一路睇住佢哋大,真系会好唔舍得。”
租约原于明年7月到期,惟现时须提早结束。Karen表示,琴行因要处理多部钢琴和不同音乐设备,搬迁需时,她又担心日后失去主要客源,一脸无奈地说:“我同部分家长都有倾过,搬过白田佢哋都觉得有啲远,因为仲要行条斜路落去。”
Karen指,今年7月19日,民兴楼地下6间商户联合去信平民屋宇,一共提出6项要求,包括与居民搬迁时间相同、半年搬迁免租期、搬迁或补助津贴、重建完成后优先回迁、向大昌眼镜归还标金、免还原单位,但除了店舖毋须还原、豁免商舖租户缴交租金及归还标金外,其他诉求都不获回应。
琴行女东冀酌情获搬迁津贴:平民屋宇要以德服民
Karen叹道,商户理解合约条款,大家也明白邨内老化问题严重,愿意配合重建,惟眼见邨内很多长者境况凄凉,若然失去现时居所,在外面恐难以找到容身之处,故她希望当局能够体谅住户,同时能体恤小商户,她称:“我哋配合社会进步,但(平民屋宇)都要以德服民!”
她举例,就如当年市建局清拆裕民坊时,曾酌情为商贩提供搬迁津贴,她说:“其实真系要体恤吓小商户,我哋租咗咁多年或者努力咗咁多年去建立生意或者一个圈子,每一间舖都要装修,特别系我做咗隔声,都做咗唔少钱,我搬琴都要钱,搬一部都要700元,呢度有成6、7部琴,所以就算少少嘅津贴,对我哋嚟讲已经系大大嘅帮助。”
她又不讳言,最初接获“清场令”通知时,仍是半信半疑,所以一直保持平常心,后来她看见很多街坊加入抗议行动,始发现真的要跟大坑西邨倒数了,心情开始焦急,亦着手在原区寻找新舖位,无奈至今仍未有着落。她亦希望大坑西邨重建完成后,可获优先回迁。
电器舖东主叹失独有人情味:出面唔会有呢啲感情
“自柔电器”是这里年资最短的商户,进驻大坑西邨仅6年。老板余先生说,当时是经朋友介绍到邨内开店,没想到短短数年间便与街坊建立出深厚情谊,他笑说:“好多时朝早饮完茶,好多街坊会过嚟倾吓偈当过日晨,有时佢哋都会寄放物件喺舖头,或者买完嘢可以搬咗上楼先再畀钱都得,老区啲人比较有口齿。”
余先生提及,电器舖有约9成客人均是区内熟客,但他现时仍未在附近找到新舖位,若搬离该区,担心生意会受影响,他叹道:“其实出面经济环境咁差,搬到咁远都好难维生。”他又认为搬迁后,大坑西新邨独有的人情味也会随之而流逝,“出面啲新屋苑唔会有呢啲感情,连隔离姓咩都未必知。”余先生轻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