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首个“按效益付费”课程 支援逾1,200名非华裔幼园生学中文

撰文: 区礼城
出版:更新:

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困难重重,乐施会于2020年与“社创基金”携手推出全港首个“按效益付费”项目,为非华语幼稚园生提供中文增润课程,并设网上平台让公众下载教学资源。据乐施会指,项目开展至今共支援了逾1,200名非华语学生及170名教师,当中“种子学校”(由计划的顾问老师直接到校授课)的非华语学生,在中文字发音的评估分数显著提升约3倍,而在联想字的评估分数方面,也进步了超过4倍。

非华裔学生疫下减少与本地生接触 学中文有难度

计划名为“从起步开始-幼稚园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支援计划”,是全港首个“按效益付费”项目,由乐施会于2020年获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社创基金)委聘、与香港大学及香港教育大学开展。 “按效益付费”项目,又称“社会效益债券”,是一种创新公私营合作的模式,以效益为本,透过契约方式,引入投资者为创新的社会服务提供资金及分担风险,以发展、协调或扩展有效的社会项目。计划亦以全港首创的“动态增润学习模式”教学,结合“师徒制”老师培训。

天纯幼稚园是其中一间已参加计划4年的“种子学校”,Lebisa是校内一名5岁、就读K2的尼泊尔裔学生,她的家长表示,平日Lebisa在学校以外并没有机会接触中文,家中亦不会用中文沟通,但认为一家人在香港生活及工作,学习中文十分重要。而Lebisa参加计划后,回家后经常唱在学校学的中文儿歌,除了能在家自行完成中文功课,其认字及写字的能力明显提升,又会教导父母认中文字。

每3名南亚裔儿童中有一个生活在贫穷线下

另一名5岁、K2的巴基斯坦裔学生Soha,父母都懂得听说简单中文。他们指,女儿十分愿意学习,而且记忆很好,能记下大量学校教过的词汇,可惜在学校以外并没有机会接触中文,他们亦不会用中文沟通或播放中文影片等。而在疫情下,女儿无法外出与华语生交流,加上学校本身的网课节数及课堂时间有限,令学习进度受影响。Soha的父母又指,女儿参加计划后读音变得更清晰,亦因与华语生接近,说中文时更有信心;她在家中成为中文的小老师,教导及矫正父母的发音,亦成为父母的小翻译,与妈妈到超市时,会帮助妈妈阅读只有中文字的产品标签。长远而言,他们希望Soha有更多接触中文的机会,令中文水平提升,日后能够入读本地小学。

乐施会总裁曾迦慧女士表示:“现时香港差不多每3名南亚裔儿童当中,便有一个生活在贫穷线下。政府的报告指出,少数族裔贫穷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中文程度不足,以致影响升学及就业的机会。乐施会认为,为非华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期提供更适切的中文教育,长远有助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助人自助,脱离贫穷。乐施会亦希望借着分享‘按效益付费’项目的成功经验,让更多投资者及社福机构尝试这种合作模式,推展更多更大规模的项目。”

+3

社创基金:提供诱因提升服务成效

社创基金专责小组副主席缪志仁先生表示:“社创基金近年积极推动‘按效益付费’模式在香港发展,希望透过引入政府以外的资源,包括资金、知识、能力、网络等共同推动社会创新,并同时提供予投资者具深远社会效益的另类投资选择。‘按效益付费’项目在推展期间所需的资金全数由投资者提供,委聘人只会在项目达致双方事前已同意的成效水平时向项目提供资助,若项目成效理想,投资者将额外获得项目成本以外的回报。相关做法为不同持份者提供更大诱因去提升服务成效,我们相信较传统购买服务模式能产生更大效益予受惠者。”

乐施会又指,随着计划踏入第二年,期望能进一步提升非华语学生的中文能力,让他们的中文水平能和华语学生收窄最少一半距离,而该会原创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及教材套已初步完成,并在刚推出的网上资源平台上载最新发布专为教授非华语幼儿中文而设的图画书系列,连同主题儿歌,还有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及升小的资源,以分享予全港教师和家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