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起屹立逾半世纪 最后一间手作洋服店收炉:人生总有完结时刻

撰文: 曾凤婷
出版:更新:

以往一说起九龙城必然会想起九龙城寨及旧机场。随著时代变迁,人们想起九龙城却是新地铁站及食泰国菜的好去处。谁又会记起九龙城一带曾是手作洋服店集中地,最高峰期多达十多间店驻扎区内。
位于城南道沙龙洋服便是其中一家,也是现时最后一家。1964年成立的洋服店至今已有逾半世纪历史,老板林伯大半生默默守业,见证整个九龙城变迁。现年84岁的他因手指灵活度大不如前,加上疫情冲击生意,决定今日(31日)收炉荣休。老店营运数十载将要关闭,林伯意外洒脱,坦言“人生总有一段完结时刻”,唯一遗憾是未能和街坊好好道别。

与同乡兄弟拍住上 如今只剩俩口子

自1964年开店的沙龙洋服,目前由林财锐和太太两口子经营。他们的身世和在港大部分的长辈一样,因出生时内地政局不稳,常在家乡和香港两地穿梭,后来便选择定居香港。林伯一门裁缝手艺是由太爷亲传,其后和两个同乡兄弟共同打拼,70、80年代正好赶上香港制衣业的辉煌时代,林伯认为与其设立工场接单,倒不如开设一间店舖,帮人度身订造西装,沙龙洋服便应运而生。

说起沙龙洋服名字,就要提起林伯的一次经历。当年,林伯和兄弟出外游玩,他在沙田大会堂拍下一张照片,该照片后来更得奖贴堂,故店舖便被命名为沙龙。初时和两位同乡兄弟共同经营沙龙洋服,后因他们退休和移民,便余下林伯和太太打理。林伯负责为剪裁完布匹,而太太则帮忙改衣,店内洋服由夫妇二人合作无间,一针一线合力制造。

沙龙洋服的位置较为特殊,店舖刚好与九龙城寨相隔一条马路。林伯在守住洋服店的同时,亦以“旁观者”身份见证整个城寨变迁。“当年城寨分两次拆,你𠵱家见到个公园位置系先清拆后兴建,再后面少少,原身系一啲冇打桩、得木柱支撑住两三层高嘅楼房”。林伯忆起当时的建筑物,有感极为“牙烟”,“啲街坊一直都好怕会有意外发生,但好彩之前咁多年都相安无事”。

警员城寨被抢枪 店内电话成警方联络点

本以为当时店舖身处集于黄、赌及毒的城寨旁边,治安理应不好,但林伯反指当年治安尚算不错。“入面系人流复杂嘅,只系外面啲人唔敢人去,都系各有各揾食,所以都唔算好差”。另一令林伯印象深刻是旧机场仍在的时光,他时常目睹有飞机经过,一架一架的飞机由西边飞到东边降落。“基本一有飞机飞过,就好大声,讲嘢会听唔到,所以我哋都会等飞机走咗先再讲嘢”。他指,以前因机场跑道窄又短,故在飞机降落时,往往在太子道西一带均要封路,待飞机平安降落后,才重新开通。

林伯提到约50年前,附近曾发生警察遭人抢枪的事件。“当时差人被人抢咗两枝枪,之后要借地方部署”。由于当年电话仍未普及,并不是每家舖头设有电话,故林伯在店内借出让警方作联络总站。“危唔危险?我觉得反而系最安全。当日我仲通宵留低陪佢哋做嘢,只不过结果揾唔揾得返枝枪,我就唔太清楚。”

城寨独有人情味 疫情获业主两次主动减租

虽然林伯回忆旧事,仍像是在昨天发生,但健谈的他其实已84岁,长年累月的操劳下,他的手脚难免受职业劳损影响,手指灵活度已大不如前,并且至少大半年没有接过西装订单。“手作唔同买卖,系一种满足感,如果唔可以尽力做到最好畀个客,不如唔好接单。”疫情影响下,洋服店生意大减一半,一直依靠熟客生意及相熟业主在疫下主动减租两次,才能勉强支撑下去。

林伯曾想过会否有年轻人接手裁缝手艺,但同时他亦明白年代的不同,现时制衣业式微,洋服店一间接一间地结业。“我𠵱间喺依度嘅最后一间啦,我都有20、30年冇人跟(学师)”。林伯认为所有手工的行业都较难找到人承传:“需要好多时间去学,𠵱家好多成衣,我都唔鼓励去学”。(曾凤婷摄)

林伯亦曾想过会否有年轻人接手裁缝手艺,但他深知时代已改变,制衣业式微,洋服店未来只会一间接一间倒下。“我𠵱间系𠵱区最后一间啦,我都有20、30年冇人跟(学师)。”林伯认为所有手工行业难找后人承传:“需要好多时间去学,𠵱家好多成衣,我都唔鼓励去学。”他看不到未来有人继承,毅然决定在今年新年前退休,结束营业。

手作唔同买卖,系一种满足感,如果唔可以尽力做到最好畀个客,不如唔好接单。
沙龙洋服负责人林伯
+5

经营数十载将要关闭,林伯坦言:“都有一啲唔舍得,到后日(1日)唔洗再开舖都会有少少唔习惯”,但林伯同时认为:“人生总有一段完结时候,始终会完结”,对他来说,唯一遗憾便是在疫情下未能和街坊好好道别。林伯指,余下的布料已全数捐赠给教会,而其他成衣则会减货促销清货。结业后,若有余下的布料或成衣,便会捐赠予有需要的人。而陪伴多年的生财工具如剪刀及车衣机等,则会好好收藏,作为结业后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