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受访不适切居所租户心理健康不达标 团体促加快公屋轮候速度
据㓥房租务管制研究小组3月报告,全港约有10万个㓥房单位,估计有22.6万市民正在居住。㓥房环境恶劣问题向来备受关注,有机构为居于不适切居所的市民研究调查,发现高达九成的受访者心理健康不达标,促请政府改善其居住环境以及在三年内让轮候公屋的市民成功上楼,从根本解决问题。
明爱社区发展服务“不适切居所影响基层身心健康调查报告”调查于去年年底进行,共收到527份有效问卷,大部分租户的净租金(不包括水电费)介乎$2,000至$5,999,近七成(68.2%)的受访家庭租金占超过30%整体入息。在扣除租金后,家庭每月能动用的金钱更十分少,5人或以上的家庭仅可动用$11,800。
近半不适切居所租户住在少于100呎的地方
调查亦发现有多达9成受访者因在长期居住在不适切居所,使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达标准,反映居住环境是影响的主要因素。近一半(49%)的受访者住在少于100呎的地方,接近三成半(34.5%)的受访者低于房屋署对公屋人均居住面积的标准(76呎),约有一成(10.6%)为低于60呎的挤迫户。
除空间窄小外,不适切居所环境亦非常恶劣。近六成(57.1%)受访者指住所有蚊及鼠患,约五成租住单位内没有独立厨房(0.7%)及没有电梯(48.1%),四成半(45.4%)单位没有足够伸展空间,四成(42.9%)受访者经常受到屋外的噪音滋扰等,他们的生活环境均未能和联合国的“适切”居所标准看齐。
在疫下,居所的通风和卫生情况更令人关注,有36.8%的受访者家中浴室渠口有异味、22.8%家中没有能经常打开的窗户,以及有17.1%在浴室没有自然通风及抽气扇,揭示基层家庭在疫情期间需要面对较大的传染病风险。
身心健康状态均比2014/15年度差
调查中,明爱使用“SF-12身体健康得分”及“SF-12心理健康得分”作评估受访者的身心状态,并以卫生署在2014/15年度的调查数据作对比,结果反映两者数据均比当年差。超过六成(60.3%)的受访者的身体健康得分低于50分(50分以上才达标),比以往的32.1%接近有2倍差异。在心理方面,逾九成受访者(93.6%)低于标准,较以往的46.2%多出一倍,显示居于不适切住所的人需要得到急切的援助。
同时,逾九成受访者(97%)同意设立租金管制,并期望早日落实。他们希望在管制中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如规管租约租期、加租幅度、租户的可负担性(租金及收入比例)及保障租户权益。
形容㓥房环境更比监狱恶劣
曾住在㓥房8年的李先生表示,一家四口迫在100呎的空间,住所环境更比监狱恶劣。居住在8楼的李先生更要每天走楼梯上落单位,雨季时情况更恶劣,“啲窗嘅玻璃烂咗,冇人去整,一落雨,成条楼梯似瀑布咁,好危险”。窄小的住所内只能存放一张“碌架床”及一个收纳柜。他又指,住所空间犹如“街市杂货店”,被4人的生活用品占领。生活环境亦挤迫令李先生一家均不能好好休息,使他们没有足够精神去应付日常生活,压力倍增,“我成日谂为咩要咁辛苦”。
另外一位住在㓥房17年的孔生则以“乌烟瘴气,苦不堪言”去形容住所环境。他一个人住在只有49呎的单位,由於单位靠近中间,只有气窗,惟他害怕有蚊和老鼠从中进入单位,故从不敢打开窗户及带食物进去。他忆述,有一次在睡觉时,一只“小强”飞到脸上,令他从梦中吓醒。至此,他习惯回到单位后,就会用报纸把门封好,防止牠们进入。
明爱社区发展服务发言人黄小慧指出,现存的政策未完善。如政策在下月即将推行的现金津贴试行计划,在是次的调查中只有少部分(24.6%)的受访者受惠。当中除了未有申请公屋的人外,主要原因为他们不符合资格,如非长者一人的身份以及是新来港冻结户,她希望政府能一视同仁,只要正在轮候公屋便让他们同享津贴,使更多人受惠。
此外,她认为政府应确守三年上楼为房屋政策的指标,让基层市民令尽快得到一个适切的居所。同时,她明白本港房屋供应紧张,故建议政府能优先改善一些旧楼的渠管卫生状况,并以“修补式”方法处理,例如在㓥房及三无大厦中确保有合适的更换气体设施(风扇、抽气扇及冷气等),减少他们在疫下承受的风险。至于针对住户的心理健康,她建议能建立邻里网络支援队为他们提供一些活动和小组,以纾解他们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