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节|疫下场所全关无处“放电”影响身心 儿童有冤无路诉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又称保护儿童国际日。若然儿童权利未能保障儿童,这个节日又有何意义?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享有不同权利,当中包括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及参与权,而香港早于1994年成为其中一个缔约地区。儿童处于身心尚在发展的阶段,需要在成年人保护下成长。然而多年以来,儿童权利在香港甚少被讨论。甚至在疫情期间,政府实行种种防疫、限聚措施,直接对儿童身、心、社交发展造成影响。纵使儿童有意见,却是有苦无路诉,社会完全欠缺儿童表达声音的渠道。
撰文:关注学童发展权利联席
保护儿童精神和心理健康 防疫措施加入儿童角度
疫情期间,政府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考虑到儿童免疫系统较弱,因而推行网上课堂、关闭游乐康体设施等隔离措施。政府于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却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及精神健康需要。
基层街坊阿花(化名)独力照顾两名就读小学的子女,目前居住于大角咀㓥房,生活环境狭窄。昔日在没有疫情影响下,大多会于饭前或饭后带小朋友到游乐场打羽毛球,亦会在小朋友课后带他们到图书馆学习。然而在疫情下,阿花和两名小朋友再也无处可以喘息,小朋友热切希冀可以外出,即使阿花已再三说明因实施防疫措施的关系,导致日常能够前往的场所已关闭,三母子日夜相对亦难免加剧争吵,到了近日终于重开相关场所,家庭关系才得以缓和。
为了防疫,政府完全关闭儿童活动的处所,包括校园、图书馆和游乐场等,导致儿童丧失游乐和日常与同辈交流的空间。特别对于居于㓥房,且有过度活跃症的儿童而言,长期留在家中,绝对是精神上的煎熬。为保护儿童的精神健康和社交需要,政府应考虑以其他方式维持开放相关处所,如施行人流管制措施。此外,政府应投放资源让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儿童活动,并在疫情下,以小班形式进行,让儿童的社交需要得以满足之余,也顾及防疫需要。如遇到有情绪困扰的学生,老师和社工都需要提供即时的介入和跟进。
重视儿童参与权 增加儿童参与社会事务渠道
联席于今年度4月进行一个有关“疫情下儿童权利的实践状况”调查,受访者为0至18岁儿童,调查成功收回519份问卷,当中发现有接近九成(88.6%)的儿童“认为自己有权为自己的状况表达意见”,而接近六成(55.9%)的儿童认为“现时没有有效的渠道向政府表达意见”。这反映儿童不但期望自己的意见能被聆听与接纳,更期望社会有有效的渠道向政府表达意见。
基层学童阿健(化名)就读中四,认为儿童也有参与权表达意见,成人未必能理解儿童的需要,而现时可以表达意见的地方只有民间团体、区议员或是用电邮的方式表达。本联席过往亦有举办不同的活动,期望儿童能参与于地区事务,创造渠道让他们发表意见,实践儿童权利中的参与权。
儿童有意愿参与社会事务,却苦无途径。联席促请政府增加儿童表达意见的有效渠道,让儿童充份参与政策的制定,尤其是疫情下各项与儿童相关的措施安排。政府可在各级的议政层面,如各地区民政事务处、社会福利署、教育局或其他福利机构等,建立恒常机制邀请儿童参与讨论及制订与他们相关的政策。而儿童事务委员会,更必须有恒常机制,促进儿童的议政角色,向政府反映政策建议。
建立儿童发展需要指标 促进儿童平等发展为原则
按2018年统计处及2018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的资料显示,儿童贫穷比率高达23.1%及23.3%。即使在政策介入后,儿童贫穷率依然高企在16.8%。儿童在疫情下需要网上学习,更反映了数码鸿沟和数码贫富悬殊的情况,影响基层儿童向上流动的机会。
有见及此,联席建议政府要建立一系列的儿童发展需要指标,从儿童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促进儿童的平等发展权利,作为所有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基础。社会发展指标系统的好处,是可以记录及追踪社会发展的进程,评估整体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作为政策拟定之引导与参考,并可使社会大众关注相关领域或社群的发展情况。
制定全面支援贫穷儿童福利政策 解决多重弱势处境
政府必须制订一套全面支援基层儿童需要的措施,在“参与权”、“发展权”和“受保护权”这三方面,保障所有基层儿童的福祉。在资源分配机制上,政府需设立时间表降低儿童贫穷率,如十年后将儿童贫穷率下降至10%。
现时儿童发展基金的扶贫成效成疑,计划名额不足,资助使用期受限于三年,未能长远支援儿童的发展需要。联席建议参考外国例子,如新加坡、英国及加拿大,为所有儿童设立社会保险户口。政府为每名出生的儿童开户并提供一致的资助额,同时需因应低收入家庭的情况提供额外资助,如按照家庭月入中位数的差距,为儿童供款不同级别的金额。供款可用协助处理步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待儿童满18岁时,可从户口领取款项用于任何用途。而这计划需要进行可行性及持续性的研究。
保护儿童不应沦为口号,我们每个人都应尊重儿童需要及一同重视儿童权利,让儿童健康成长,陪伴儿童面对每个成长阶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