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护署过去一周接获三宗红潮报告 其中两宗属“蓝眼泪”
撰文: 区礼城
出版:更新:
有巿民继上月尾目击大埔、深井及汀九一带海滩出现俗称“蓝眼泪”的夜光藻红潮后,渔护署今日(5日)公布香港水域过去一周合共发现3宗红潮报告,其中两宗属“蓝眼泪”,暂时未收到发生红潮后有鱼类死亡的个案,已提醒养鱼户适时为鱼排增氧,并会密切留意有关情况。
渔护署表示,政府跨部门红潮工作小组过去一周在本港水域发现3宗红潮,第一宗发生于上周五(26日)的长沙湾鱼类养殖区,第二宗由水警人员周日(28日)于沙田海发现,第三宗则由渔护署人员于包括大头洲鱼类养殖区在内的西贡海面发现。
小组发言人称,首两宗红潮由俗称“蓝眼泪”的夜光藻组成,目前红潮已消退,其余第三宗则由多纹膝沟藻组成,两款藻类均常见于本港水域及不含毒素。
渔护署提醒养殖鱼户适时加氧
渔护署已提醒长沙湾、盐田仔、盐田仔东、榕树凹、老虎笏、麻南笏、滘西、鸡笼湾、大头洲及粮船湾鱼类养殖区养鱼户留意鱼排情况,并适时增氧。署方实施实施的浮游植物监测计划将继续主动监测红潮出现的情况,以减低对本地海鱼养殖业及市民可能造成的影响。
被誉为世界十五大奇景
“蓝眼泪”曾被美国CNN评选为世界15大奇景之一,英语更有“sea of stars(星之海)”或“sea sparkle(闪烁海洋)”的美誉,因为它在晚上出现,随波浪拍打岸边,蓝色星光忽明忽暗,尤如一闪一闪的蓝色彩带,吸引巿民驻足围观。
虽然夜光藻不带毒性,但它会粘附于鱼鳃上,阻碍了鱼类呼吸并导致鱼类窒息死亡,而夜光藻死亡后会分解出尸碱和硫化氢,会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对养殖鱼排影响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