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动】微型作品进驻社区 艺术家带弱能人士观赏:好过做商场

撰文: 吕诺君
出版:更新:

微,可以是微不足道,也可以是点点微光, 聚集照亮一片夜空。于2017年成立的“微行动”,由微型艺术家戴佑安联同义工,以巧夺天工的微型艺术,用一个个手掌上的场景,走入社区为有需要的人带来温暖。
除了微型笼屋、戏院,近日他们更带一班弱能人士走到湾仔海傍,观赏以“家”为主题的艺术装置,当中包括了可以打卡的“大牛龟”电视,和隐藏在地砖之间、宛如小人国家居的玻璃砖块,令平日没有太多机会出外游历的参加者大为雀跃。微细如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世界,这位艺术家的一块块砖内,也自有天堂。

设计这些作品的戴佑安(安泰)透过以微型艺术作为主题的探访,向长者、行动不便者等弱势社群展现关怀。(吕诺君摄)

位于金钟添马与湾仔会展的一段海滨长廊,于去年年底开通,在长廊之中有多个艺术装置。其中中段数个“大牛龟”的电视,平日吸引到不少游人拍照。 这天,湾仔海傍聚集了31位来自邻舍辅导会的弱能人士,前来参观这些甚具老香港风味的展品。

设计这些作品的戴佑安(安泰), 多年来醉心微型艺术,他曾任职摄影师20年,过往制作了多个与社会议题或昔日香港有关的作品。在2017年,他创立了“微行动 (mini movements)”,透过以微型艺术作为主题的探访,向长者、行动不便者等有需要的人士展现关怀。

“几年前我婆婆中咗风,有四年半喺老人院度食唔到嘢,又讲唔到嘢。因为会去探佢,多咗接触老人院嘅生活。但每次行入去,都觉得入面好似好灰。”安泰指,老人院的生活看起来沉闷压迫,适逢当时正在制作香港旧戏院的作品,他很希望完成后能带婆婆前往观赏,但总是找不到可行方法,“到有一晚整整下嘢先突然谂起,点解净系识谂带婆婆去睇作品,而唔系带啲作品去睇佢呢?”

外婆住老人院难外出 启发艺术家进行“微行动”

于是在2017年尾,他带同微型作品到婆婆所住的老人院进行探访,开始了第一次的“微行动”。“当初都冇谂过要点做,净系想试下带啲作品陪佢哋。但系捧住作品,佢哋好自然会一路问嘢,见到佢哋倾偈好开心。”安泰指,他制作的作品很多是以“老香港”作为主题,容易引起长者共鸣,或能发挥与“怀缅治疗”类近的效用;而他亦希望微型艺术向大众说故事,“例如系海报上会见到以前好兴嘅系《半斤八两》呢套戏,或者戏院入面嘅收费系分前座、后座,一讲起大家就会好多话题。”

将微型艺术品拿上手,大部分人都会被其像真度吸引;带着前去探访,不同年龄、背景的人往往都很快就能打开社交大门。虽然安泰的婆婆已于去年9月离世,但他仍有继续循不同方向进行“微行动”。

弱能人士感好奇 对微型场景爱不释手

采访当日,安泰和一众“微行动”的义工,耐心为来到湾仔海傍向参观的弱能人士讲解、拍照,亦拿出一些“的骰”的微型物品如小挥春、报纸、贺卡等让参加者拿上手细看。数小时的活动中,这班“朋友仔”展现出灿烂笑容,亦对微型场景感到十分好奇、爱不释手。虽然形式不同,但效果也是不错,“本身做探访都系想去帮一啲离开唔到固有地方嘅人,畀佢哋睇多啲嘢。今次有作品可以直情带佢哋离开固有地方,当然更好。”

作品惠及小众 比面对商场大众更有意义

安泰坦言,有了“微行动”后,才真正找到做微型艺术的意义,“有一排我系停咗冇做微型艺术,喺度谂:究竟我做笼屋、民生议题嘅作品,同商场展览个主题唔同, 做完冇地方冇机会摆出嚟,咁点解要做呢?”他形容,能有“微行动”对他自己而言亦是十分幸运,在过程中,他和义工除了展示微型作品,又会一同落手做一些小手工,例如是一同黏贴微型挥春。只要令参加者在数小时的探访间感到享受和快乐,安泰认为已经足够,“宁愿去做一个开心嘅探访,可能惠及嘅只得30人,都好过去商场(将作品)畀300、500个人睇,但睇完就冇其他意义。”

现时安泰全职进行“微行动”的工作,并以多线推行, 对象包括了学生、长者、弱能人士等,未来亦有打算联络一些孤儿院。他强调,微型艺术不等于模型,要有生活上的转化。即使他在做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但也希望大家能尽力去做,“所谓嘅‘微’就系,一个老人家喺老人院可能住五至十年,我哋去探访,只不过系两、三个钟,其实系好微不足道。但微不足道嘅事有好多好多,我哋想集多啲人去做, 起码可以照顾到好多个‘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