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旅游事务署主办、“文化葫芦”筹划的西贡“盐田梓艺术节”将于11月30日(周六)开幕,为期一个月。今年的艺术节以“天”作主题,共展出17组由本地艺术家、年轻人及盐田梓村民创作的作品。当中有两组于西贡海滨公园展出,包括由艺术家安泰制作的“盐田梓”微型模型,以及许嘉雄用竹篾制作的“竹教堂”。其余15组艺术品则在盐田梓岛内展出。市民可乘街渡进入盐田梓,并自码头开始,由西向东观赏岛上的艺术品,“文化葫芦”策展人吴文正指,要游览整个盐田梓,需时约2.5小时。“盐田梓艺术节”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一个月的艺术节期间,亦会举办不同宗教、自然生态及客家文化的活动,活动将于稍后接受网上报名,欢迎本地及外旅客登记。摄影:黄宝莹
“文化葫芦”策展人吴文正指,希望参加的市民可以有一个“六感之旅”。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完结后,“至少有五组艺术品会成常设展品,即使有市民错过艺术节,仍可在平日进入盐田梓参观。”除了艺术品,“文化葫藘”亦筹划了“盐田梓文化与艺术赏团”及“追寻灵性.六感体验之旅”,带领市民深入认识盐田梓的文化,但名额有限。(黄宝莹摄) 吴文正指,为了让市民有更好的参观质素,希望将参观人流控制在200至300人左右。无法报名参加导赏团的市民则可自行由西贡乘街渡前往盐田梓,平日街渡班次较疏,进出各只两班,假日则有五班。对于人流方面,吴文远指导赏团反应热烈,不担心人流问题,反而认为盐田梓未必适合容纳太多游客。(黄宝莹摄) 展品介绍: 1. 《归家》 《归家》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的学生设计。作品位于盐田梓码头旁,以不锈钢、竹等物料制成200支管子风铃,能发出不同声音。作品取名“归家”,意指以往盐田梓村民听到圣若瑟小堂的钟声,便有“归家”的感觉。(黄宝莹摄) 展品介绍 2. 《竹林茶室》 茶寮位于码头尽头,展出期间,会有茶艺师为访客炮制清茶,并试范炮茶工序。吴文远指创作理念是“希望访客在海边呷一口清茶,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图中工艺师许嘉雄指导一班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学生用竹篾制作的《竹林茶室》。(黄宝莹摄) 展品介绍3. 《流波.行云》 艺术家黄卓健把岛上两棵受“山竹”吹袭倒下的大树锯下,重新制作成椅子置于码头让市民休息。黄卓健解释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以前妇女会在码头等待丈夫捕渔归来,丈夫回岛后,第一件事便是摸摸石壆,寓意平安归家。”(黄宝莹摄) 展品介绍 4. 《盐田梓.乡情》 艺术家姜立如创作的《盐田梓.乡情》系列玻璃彩绘,绘画了村民昔日于盐田梓的生活,包括嫁娶习俗、圣体出游、盐田梓妇女日出而作等日常。(黄宝莹摄) 展品介绍 5. 《盐.光折射》 《成圣之墙》由艺术家黄德明创作,装置艺术以盐的结晶过程为灵感,透过光的折射营造不同视觉效果,每一个盐结晶上又写有村民在盐田梓里的故事。(黄宝莹摄) 展品介绍6. 《成圣之墙》 艺术家龚翊豪创作的《成圣之墙》,竖立在废弃的旧居之中,墙上记下了昔日在西贡及盐田梓服务的传教士。墙壁后方有一张不锈钢椅子,由废墟延伸至旧圣若瑟小堂的遗址,“希望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以往的历史。”(黄宝莹摄) 展品介绍7. 《盐光之所》 位于盐田旁边的《盐光之所》由艺术家何文聪创作。作品是一所以盐为创作媒介的实验室,内里展出了盐结晶的形态和纪录,并设有一部以海水作原料去制作盐雕塑的3D立体打印机。(黄宝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