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制造】牛潭尾复耕招人种港稻 农的传人:自己种就有信心
1950年代,元朗丝苗的名声盛极一时。元朗是香港的平原,水土肥沃,禾田曾一度占元朗整体耕作面积八成。翻查古料,地方志《新安县志》记载香港开埠前历史,书中就记述稻米曾一度成为本港的主要农作物,元朗丝苗更因其细滑特点而声名大噪,可是直至1980年代,本地农业式微,自此再也寻不获元朗丝苗足迹。
元朗新兴农场的第三代传人杨俊武(Mole),原为放射师,近年见证牛潭尾村陆续发展,不忍村落的农业就此没落,于是他近年开始对外招募稻米“股东”,邀请参加者亲自投入农田种“信心米”,共同写下元朗稻米新一章,他说:“要畀香港人对本地食物有信心。”
摄影:邵沛琳
杨俊武(Mole)今年31岁,在元朗土生土长,虽然未经历过元朗丝苗米盛产的年代,但他从小就与田地为伴。Mole双亲经营新兴农场近半世纪,他爷爷以种菜起家,直至父亲那代,菜田转为养鸡场。1990年代,他们被政府收回饲养禽畜牌照,农田就停止运作了十多年,Mole也到了城市从事放射师,家舍前再没作物。数年前,Mole突然萌生重新耕作的念头,“好多年青人近年都陆续搬到市内,村内农田闲置了,有地产商在荒废了的土地上大兴土木。我见证村的衰落,我不想看着它变差,所以着手耕种,看看没有没可能,令村落有回自己的产业,令村落重拾生气。”
“信心米”寄意港人要对本地米有信心
于是他重新回到家门前,在工余时间拾起农具,又找来一群十数人组织耕种团队,于由元朗信芯园的信哥借出近10万呎的土地上,复耕昔日闻名香港的元朗米。不过他们这次种的,非元朗丝苗,而是另起炉灶,改种“牛潭尾信心米”,“直至现在我们未找到一个元朗丝苗的米种,所以找来广西百香米种,它的香味及形状与元朗丝苗雷同。”至于为何叫“信心米”?“一来想吃我们的米的人,对本地稻米有信心。”Mole说,信心不是建立在稻米“有机认证”的标签中,而是让吃的人一起参与耕作,知道食物从何而来,共同建立信心。“我想散播种子,让不同参加者都知道,本地农业的困难之处。”
复耕工作至今迎来第三年,他们自去年起,开始对外招募对耕作有兴趣的参加者,邀请他们在半年时间内体验种植稻米。活动以“股东制”形式进行,即参加者付出报名费用,就可成为“谷东”(台语:股东),以优惠价订购稻米。今年夏天,他们亦开始招募谷东种植晚茬(第二造米),Mole说:“参加者可学习耕种,体验一下种米有多辛苦,如有人对农种有兴趣,欢迎加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