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情绪辅导懒人包】脑海浮现冲突画面 团体提供辅导

撰文: 吕诺君
出版:更新:

反对政府修订《逃犯条例》的游行和示威活动不断,当中警民多次发生激烈冲突,也有示威者于太古广场危站堕楼,接二连三的事件,令香港人悲伤、愤怒、无助。昨天民阵发起第四次反修例大游行,除了条例最终是否可完全撤回等问题值得关注,如何抚平心灵伤口、处理情绪问题也需要留意。近日民间相继发起不同形式的支援,他们希望告诉大家,出现情绪问题十分普遍,而及早寻求支援,能适切预防各种心理困扰。

+17

急性心理压力

不论政治立场如何、有没有到场参与示威活动,从电视、网络上见到排山倒海的冲突片段和消息,想必每个人都有感受。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部上周发出公开信,就事件对全港市民的心理影响表示关注,其后亦有提供“紧急心理支援”,欢迎市民免费参加。主席郭倩衡指,不少市民在示威活动过后,回家仍对画面挥之不去,出现对生活感到厌恶、认为城市将来没有希望等的情绪,且易被牵动,他们将这些情况称为“急性心理压力”。

提供“紧急心理支援”服务

“我哋唔会使用‘灾后辅导’嘅字眼,因为言之尚早,但如果持续落去,就可能有其他问题。”郭倩衡表示,他们不希望大家对自身的情绪状况有误解,但同时认为伤口不应被轻视。她与学部其他专家自上周开始,以“同行者”的身份用小组形式聆听当事人诉说感受,并从中稳定他们的心理状况,短短三天已有约20人求助,“我哋会教大家放松自己嘅技巧,愈睇(相关资讯)愈激气嘅时候,不如唔好再睇telegram、facebook等等,负面情绪一定会有,但绝对可以有方法调节。”她表示,将再下周再次举行“紧急心理支援”服务,强调这些支援小组内容绝对保密,并可按参加者的意愿随时中止。

+15

除此之外,插画师“含蓄”也有在其专页上载插画,以20张图来教大家感受和认清自己的情绪状况,以及用写、画或者拥抱他人的方法来好好照顾自己。

至于网上平台“关系事务所”,创办人兼心理学家Ken平日义务替读者解答一些关系上的困惑,但自6月9日游行后,他也收到很多关于情绪状态不稳定的查询,“唔系有即时危险、话我想去死𠮶啲,但系好多人都觉得无助,觉得做得唔够,有啲人会唔出声,因为唔想嗌交,于是好压抑。”他表示,求助者中不同立场的人士皆有,有人受到家人指责“你去游行就唔好返嚟!”有人因伴侣是纪律部队成员而感到困惑,对此,Ken指他多数担任聆听者的角色,让读者有渠道可以宣泄,又建议情绪受困者先暂停接触相关资讯,稍作冷静整理自己,再重新出发。

不论政治立场如何、有没有到场参与示威活动,从电视、网络上见到排山倒海的冲突片段和消息,想必每个人都有感受。(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寻求情绪辅导懒人包:

如何知道自己有“急性压力反应”?

● 脑海浮现冲突事件画面和记忆(包括亲身经历或新闻片段)而无法专注工作和学习;

● 郁郁寡欢、哀伤、不安、紧张、焦虑、恐惧、愤怒;

● 难以入睡、失眠、夜半惊醒或发恶梦;

●  因小事而感烦躁或容易发怒、受惊、无法集中精神;

● 甚至对本来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

●  严重时会逃避任何勾起与事件相关的事物,例如相关道路、网络图片等等。

近日冲突事件接二连三,如出现难以入睡、无法集中精神等情况,可能已有“急性心理压力”。(资料图片/梁铭康摄)

遇上急性压力事件后要怎样做?

●  成年人可留意自己与身边较年幼亲友的心理状况,及关心身边亲友对是次事件的感受;

●  避免过度接触一些在冲突期间影响自己感受的场景、新闻画面、网络影片等;

●  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生活、充分睡眠和均衡饮食;

●  建立适合自己的放松及减压方法,例如静观、冥想、做运动等;

●  遇到恐惧、不安或焦虑时,应找适合的亲友互相关心及抒发情感;

●  感受并无对错之分,与亲友讨论及分享时应避免过度批判甚至指责当事人的行为,鼓励尝试聆听并理解大家的感受;

●  如因事件有持续受到负面情绪或人际关系影响,或事件对自己的心理影响未能随时间减退并持续出现超过一个月,应立即向专业心理学家或辅导人员求助。

(每个人有可能出现的急性压力反应未必相同,而不论是受助或救助者皆有机会出现,且是正常的情况,一般会在2天至4个星期内随时间减退及放缓,事件对我们的心理影响将会渐渐远离。)(资料来源: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部 Division of Coun Psy, HK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