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泥头】处处地盘泥头堵路 路政月清百吨 环保署仅五检控

撰文: 黄景洪 李智智
出版:更新:

深水埗泥头围城未解决!政府两年前为减少建筑废料弃置,调高建筑废料处置收费(俗称泥头费),加幅由60%至1.6倍不等,以符合“污染者自付”原则,又于区内加装天眼加强打击非法弃置废料。惟记者巡视发现,乱弃建筑废料情况随处可见,路政署每月处理非法弃置的泥头仍达过百公吨,但环保署每月成功检控的宗数平均不到5宗。有区议员反映,政府加泥头费令更多非法乱弃,又执法不力,若政府不思考对策,旧区重建步伐急促,“该区只会变成市内堆填区”!摄影:黄景洪

南昌街泥头“堵塞”垃圾桶

深水埗非法弃置泥头问题一直惹人诟病。记者到访区内多条街道视察,综合而言垃圾桶旁、路口、横巷或后巷皆为弃置黑点,如大埔道白杨街交界和南昌街都有泥头和石屎“堵塞”垃圾桶。另于海坛街和通州街有数十包沙泥霸行人路和马路,后者更有多个沙发、马桶被乱弃于路口,行人经过都要左闪加避。另环保斗覇路屡见不鲜,如伟智里的马路上就有环保斗堆放,里面装满建筑废料、大型木板和垃圾。记者又发现有关街道附近都正展开旧楼维修、市建局重建或新型楼盘落成工程。

2017年4月,政府调高泥头费,公众填料费将由现时每公吨27元增加至71元,加幅1.6倍;筛选分类费亦由每公吨100元增至175元,增幅75%;堆填费则由每公吨125元加至200元,增幅60%,以符合“污染者自付”原则,减少废料产生。另外,环保署自2009年在相对严重的非法倾倒废物黑点测试使用闭路电视监察系统,又利用伏击行动打击非法弃置泥头。

每月发过百封劝吁信仅五宗检控

记者翻查深水埗区议会文件发现,过去两年至今非法处置泥头情况未见改善。环保署每月约20至30宗非法弃置建筑废物投诉,每月进行多少次巡查及伏击行动均约为80至100次,但每月只发出平均过百封劝吁信,定额罚款及检控个案为2至5宗。相反,路政署每月平均要处理约120公吨非法弃置建筑废物。

路政署方每月平均清过百公吨泥头

深水埗区议员何启明指,建筑废料的来源有很多种,除新楼盘落成外,因该区旧楼林立,经常有政府强制验楼行动大维修工程和市建局重建,另亦有不少建筑废料来自个别单位的室内装修,“他们往往为贪方便就将建筑废料随处弃置在街边,等政府部门清理”。

他又称,“泥头费”提高亦加剧非法弃置问题。他称,当合法处理建筑废料的收费愈来愈高,很多人为了降低成本,就会非法弃置,变相“鼓励”人违犯,“因为有路政署帮手清理执手尾,难为了署方每月平均清过百公吨泥头,如同1万多10公斤大米在大街上,真是很夸张!”

深水埗区议员何启明称,政府需思考对策解决非法弃置泥头问题。(黄景洪摄)

何启明指出环保署执法不力,认为署方“行动次数少,检控次数更少”,就加装天眼未见打击非法弃置情况有明显改善。但他承认追查肇事者有一定难度,“如果只是纯粹一个地方做大维修,大家容易猜到或追寻来源,但区内工程处处,单位室内装修更如同“打游击”,废料分布不同位置”,认为政府需思考对策,以加强突击巡查,否则“深水埗恐成市内堆填区!”

路政署回复称,过去两年已接获约2,400宗深水埗公共道路有弃置建筑废物投诉,又指署方主要负责清理公共道路上的弃置建筑废物,当收到投诉或巡视期间发现非法弃置泥头问题,会通知相关执法部门,并安排署方承建商清理。

环保署最新回复查询时称,深水埗区目前已在10个非法弃置建筑废物黑㸃安装了监察摄录系统,及在过去两年与相关部门共执行了5次联合行动,以加强执法的力度及成效。署方亦称,透过不同渠道,包括鼓励市民举报非法弃置建筑废物活动以及在当眼处悬挂警告海报等,均有助加大阻吓作用。署方指,在2017年及2018年就深水埗区非法弃置建筑废物,分别共发出58张定额罚款通知书及8张法庭传票。于2018年,在深水埗区内所清理的非法弃置建筑废物量已较2016年及2017年分别减少33%及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