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法式秘境】百年传教士静休地 演艺开放伯大尼古迹校园
香港演艺学院将于下月3日(周日)举行35周年开放日。届时公众可免费参观演艺湾仔本部及薄扶林伯大尼古迹校园,欣赏近过百项学生表演及讲座。其中,由香港法定古迹“伯大尼修院”改建而成的伯大尼古迹校园是一大亮点。当年,伯大尼修院曾让数千名异国传教士静养,其后辗转成为演艺学院的电影电视学院校舍,更曾成为香港电影《星愿》的取景地。市民下月将可免费一睹这藏于港岛山上的法式秘境。
拥144年历史 曾为患病传教士静养地
伯大尼修院拥有144年历史。翻查古迹办报告,伯大尼修院由法国天主教会“巴黎外方传教会”(The Missions Etrangeres de Paris)于1875年建成,为传教会在远东地区第一所疗养院。伯大尼修院主要作用是让患病或过劳的异国传教士休养,故花岗石门楣上,以拉丁文经文刻上《若望福音》的一句:“Domine, ecce quemamas infirmatur. Jn III.”(主啊!请看你所钟爱的人病了!)
而伯大尼修院毗邻的“纳匝肋修院” (今为香港大学宿舍“大学堂”)则为传教士静修之地。两者分别照顾法国传教士的身心健康,以便其康复后,转往中国、日本、泰国、越南等地东亚国家传教。至1974年修院关闭时,修院曾接待约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传教士。当中大部分传教士在康复后,回到各自的教区工作,但亦有约101名患病传教士在此悄然离世,葬于伯大尼修院内的墓地。
中共建国后被禁传教 曾成神职人员避难所
伯大尼修院除了提供清幽临海疗养服务外,亦曾成为神职人员的避难所。50年代,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政权更替,而禁止天主教神职人员传道,伯大尼修院遂成为他们被逐后的临时避难所。据古迹办资料,1951年间伯大尼修院接待了70名传教士,其中63人来自中国。
随东亚局势转变及教会发展,伯大尼修院逐渐淡出东亚地区的传道中心角色。1974年修院关闭,翌年售予置地集团,原先埋于修院的教士遗体则被迁往柴湾天主教坟场。其后,政府取得伯大尼业权,1978年至1997年再曾租予香港大学出版社。至2002年,港府决定斥资修复伯大尼修院,并将毗连的旧牛奶公司牛棚租予香港演艺学院,成为第二校舍。
香港唯一新哥德式教堂 失八名门徒雕像
伯大尼修院建筑风格亦甚具特色。修院设计布局对称,四面均有外廊。而修院小教堂拱形圆顶由细长哥德式支柱支撑,更是香港唯一以新哥德式风格(Neo-Gothic)建成的教堂。
不过,当年这座小教堂亦有一段插曲。小教堂内原有十九块彩绘玻璃窗及十二门徒雕像,据传随教会撤离时悉数搬走,下落不明。最终,修复小组花三年时间凭资料及旧照片,仅寻回九块彩绘玻璃窗及四座门徒雕像(圣马太、圣多马、圣保罗及圣彼得)。伯大尼修院于2006年完成复修,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的荣誉奖。
目前,小教堂成为不少新人结婚胜地及电影拍摄地,而市民平日亦需预约购票入内参观。而演艺开放日当日,市民则可免费到演艺学院伯大尼古迹校园,更可在典雅庄严的古迹内欣赏演艺学生表演,包括无伴奏合唱、爵士舞及踢跶舞等表演。
香港演艺学院开放日详情日期:2019年3月3日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地点:湾仔告士打道1号香港演艺学院 / 薄扶林道139号伯大尼修院费用:免费详情可参阅节目表